中国现代科学家(二十七)——丁文江
中国现代科学家,他们以坚定的爱国主义和顽强的探索精神,勤奋工作,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科技振兴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发行以我国现代科学主题的系列纪念邮票,不仅有助于让科学家受到全社会尊重,充分发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也有利于在全社会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对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产生广泛而深远影响。
《中国现代科学家(七)》纪念邮票
2016
年 05 月 08 日,为展现中国现代科学家的辉煌业绩和伟大精神,中国邮政发行了第七组《中国现代科学家(七)》系列纪念邮票,一套 4
枚。四枚邮票的主题人物分别为:地质学家丁文江、农学家金善宝、物理学家叶企孙和气象学家叶笃正,其中第一枚为地质学家“丁文江”。
《中国现代科学家(七)》纪念邮票《丁文江》
丁文江(1887-1936),字在君,又字大君,笔名宗淹,江苏泰兴人,地质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地质机构——中国地质调查所,领导了中国早期地质调查与科学研究工作;又在该调查所推动了中国新生代、地震、土壤、燃料等研究室的建立。积极从事地质教育,善于发现与培养人才。著有《芜湖以下扬子江流域地质报告》、《中国的造山运动》和《申报地图》等,对中国地层学、构造地质学、地图学做出了重大贡献。《独立评论》的创办人之一。中国第一幅现代地图的主要绘制者。1887
年 4 月 13 日出生于江苏泰兴一个书香世家。5 岁进入私塾念书,10 岁习完“四书五经”,11 岁便可出口成章、文采斐然。1902
年秋东渡日本,1904 年夏由日本远渡重洋前往英国。1906 年秋在剑桥大学学习。1907-1911
年,在格拉斯哥大学攻读动物学及地质学,获双学士。1911 年 5 月离英回国后在滇、黔等省调查地质矿产。1911 年 9
月在北京参加了由政府组织的“游学考试”并获得“理科进士”的头衔。1911-1912
年在上海南洋中学讲授生理学、英语、化学等课程,并编著动物学教科书。1913 年 2
月再次赴北京、担任工商部矿政司地质科科长,其后不久,与章鸿钊等创办农商部地质研究所,培养地质人才,并任所长。1914 年 2 月至
1915 年 1 月赴云南进行野外调查。1916 年他与章鸿钊、翁文灏一起组建农商部地质调查所,担任所长。1917
年随梁启超赴欧洲考察,并列席巴黎和会。1921
年辞去地质调查所所长职务后,兼任名誉所长,担任北票煤矿总经理。1922 年与胡适等人创办了《努力周报》。1929
年春负责对西南诸省的地质调查,并开始兼任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名誉主任。1931
年任北京大学地质系研究教授,并与胡适、蒋廷黻、傅斯年创办政治性刊物《独立评论》。1933 年 6 月赴美国出席第 16
届国际地质大会,9 至 10 月访问苏联。1933 年与翁文灏、曾世英合编《中国分省新图》,翌年又编辑《中华民国新地图》。1936 年
1 月 5 日,时任中央研究院总干事的丁文江在湖南谭家山煤矿考察时因煤气中毒于长沙湘雅医院遽尔长逝。年仅 49
岁。他担任《中国古生物杂志》主编长达 15 年,为中国地质学会创立会员,1922 年 1 月在北京西城兵马司 9
号主持召开了第一次筹备会议。1923
年当选第二届会长。著有出版《芜湖以下扬子江流域地质报告》《中国西南部二叠纪马平灰岩动物群》等专著。
丁文江是一位很关心政治的科学家。1922 年 5 月,他和蔡元培、胡适、李大钊等人联名发表了《我们的政治主张》;1926 年 5 月到
12
月,担任孙传芳任命的“淞沪商埠督办公署总办”,职权相当于上海市长。在任期间,就收回上海会审公廨一事与英、美、日、荷、挪五国总领事谈判,极力维护国家主权。在胡适主编的《努力周报》(1922
年 5 月至 1923 年 10 月)和《独立评论》周刊(1932 年 5 月至 1937年 7
月)发表过不少政论作品。在《中国政治的出路》一文中发出“假如我今年是二十岁,我也做共产党,也要闹风潮。”这在当时可是一个极为勇敢的表态。
作为中国地质学的开山大师,丁文江不仅建造了中国地质学的基础,还擘画了它健康发展的路径。在中国地质事业初创时期,丁文江淋漓尽致地发挥了“学术界的政治家”角色。他创办了中国最早成功的专门地质教育机构——地质研究所,创办了中国最早的地质调查机构(也是中国最早的科学研究机关)——地质调查所,他还在该所确立了绵延至今的研究精神。在丁文江的领导下,中国地质学成绩卓著,早在
1920
年代就获得了世界声誉。除地质学以外,丁文江在地理学、人种学、优生学、历史学、考古学、少数民族语言学等领域也有独特贡献,是一位典型的百科全书式的人物。邮票画面描绘的是地质学家丁文江在地质勘查时的全身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