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科学家(十六)——周培源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极为重视科技工作,培养了一大批科学家,他们以坚定的爱国主义和顽强的探索精神,勤奋工作,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科技振兴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发行以我国现代科学主题的系列纪念邮票,不仅有助于让科学家受到全社会尊重,充分发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也有利于在全社会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对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产生广泛而深远影响。
《中国现代科学家(四)》纪念邮票
为展现中国现代科学家的辉煌业绩和伟大精神,为配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时隔14年,我国邮政在1992年11月20日发行的《中国现代科学家(第三组)》纪念邮票基础上,于2006年5月13日发行了《中国现代科学家(第四组)》纪念邮票,全套4枚。四枚邮票分别描绘了林学家梁希、桥梁专家茅以升、物理学家严济慈和物理学家周培源的风采。其中第四枚为物理学家“周培源”。
《中国现代科学家(四)》纪念邮票《周培源》
周培源(1902-1993)江苏宜兴人,物理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他一生从事物理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在流体力学和相对论研究中均有卓越成就。曾任北京大学校长、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协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周培源在学术上的成就,主要为物理学基础理论的两个重要方面,即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中的引力论和流体力学中的湍流理论的研究,奠定了湍流模式理论的基础。在引力理论方面,他提出了"谐和条件是物理条件"的重要观点,并且提出和指导了中科院高能所李永贵同志等的“地球引力场中光速各向同性检验”实验,在世界上首次获得地球表面水准方向和竖直方向传播速度的相对差值在10-11量级上相同的结果,这一结果有可能使人们对爱因斯坦引力论的认识产生重大影响。在湍流理论方面,30年代初,周培源认识到湍流场和边界条件关系密切,后来参照广义相对论中把品质作为积分常数的处理方法,求出了雷诺应力等所满足的微分方程,并希望能把边界的影响通过边界条件引入雷诺应力的运算式中。经过半个世纪不懈努力,周培源的湍流模式理论体系已相当完整。周培源从事高等教育工作60多年,培养了几代力学家和物理学家。在教育和科学研究中,一贯重视基础理论,同时关怀和支持新技术的研究。在组织领导中国的学术界活动、推进国内外交流合作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周培源一生向往光明进步,追求真理,以国家独立、民族振兴、社会进步、人民幸福为己任,把毕生精力献给了祖国和人民,献给了民主科学事业,他是中国科学、教育界最受尊敬的领导者之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