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一七一)元曲
郑光祖《倩女离魂》
曲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继词后所兴起的另一种诗歌类型,因盛行于元代,故称元曲。元曲与宋词同样可合乐而歌。只是较宋词更接近口语,更清新活泼。元曲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继唐诗、宋词后的又一高峰,是中国古代珍贵的文学遗产。元曲有杂剧、散曲之分。散曲又有套数,小令带过曲之别。中国古代音乐把调节器式叫保重宫调。曲的宫调出于隋唐燕乐,以琵琶四弦定为宫、商、角、羽四声,每弦上构成七调,宫声的七调叫“宫”,其他的都叫调,共得二十八宫调。元曲中常用的,只有四宫八调十二种。每一宫调都有不同曲牌。套数则由两支以上周一宫调的不同曲牌联缀而成。
《元曲》特种邮票
2014年12月1日我国邮政发行《元曲》特种邮票1套6枚,内容分别选取了散曲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和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及杂剧关汉卿的《窦娥冤》、白朴的《墙头马上》、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和郑光祖的《倩女离魂》。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艺术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杂剧融合多种表演艺术形式,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主线明确,人物鲜明;散曲则产生于民歌俚谣,语言自由活泼,表现力丰富,雅俗共赏。元曲在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上独具特色,与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鼎足并举,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灿烂花朵。该套邮票延续《唐诗三百首》、《宋词》邮票的发行形式,以缩微文字工艺将元曲三百首全文印制在邮票周边,借助专用点读笔点触邮票,或扫描二维码,可以欣赏到元曲的音频。该套邮票特约我国著名工笔画艺术家萧玉田创作,作者采用传统的绘画手法,使用矿物颜料,展现出工笔重彩细密工整、敷色艳丽的特点。邮票表现内容生动形象,气氛浓烈,配合不同的书法字体,营造出时代的真实感。该套邮票由北京邮票厂采用胶雕套印工艺印制。邮票第六枚为“郑光祖《倩女离魂》”。
《元曲》特种邮票《郑光祖<倩女离魂>》
《倩女离魂》是元代郑光祖所撰的元杂剧代表作,与《拜月亭》《西厢记》合称三大爱情剧(元杂剧中)与《拜月亭》《西厢记》《墙头马上》称为四大爱情剧。郑光祖,字德辉,平阳襄陵(今山西临汾)人。生于元世祖至元初年。平阳地区杂剧活动频繁,郑光祖从小受到戏剧艺术的熏陶,青年时期置身于杂剧活动,享有声誉。但他的活动主要在南方,成为南方戏剧圈中的巨擘。约于泰定元年(1328)前后,郑光祖卒于杭州。他一生写过杂剧18种,今存《倩女离魂》、《周公摄政》、《伊尹扶汤》等8种。元杂剧作家用同一题材作剧,后出者为次本。郑光祖的剧作即大多系翻用前人旧作而为次本。
《倩女离魂》杂剧当是参照赵作及有关说唱材料改编而成的。剧本写张倩女与王文举系指腹为婚,王文举长大后,应试途经张家,欲申旧约。倩女的母亲嫌文举功名未就,不许二人成婚。文举无奈,只得独自上京应试。倩女忧思成疾,卧病在床,她的魂灵悠然离体,追赶文举,一同赴京,相伴多年。文举状元及第,衣锦还乡,携倩女回到张家。当众人疑虑之际,倩女魂魄与病躯重合为一,遂欢宴成婚。这是一个富于浪漫色彩的爱情故事。郑光祖以优美的文笔,从两个方面叙写了女子在礼教抑制下精神的痛苦。一方面,倩女的魂魄,代表了女性对爱情婚姻的渴望与追求。倩女爱恋的是文举本人,她不在乎有无功名,担心的倒是文举高中后别娶高门。在离魂的状态下,她大胆冲破礼教观念,与心上人私奔,遂了心愿。另一方面,现实中倩女的躯体,则只能承受离愁别恨的熬煎,病体恹恹。当文举中了状元,寄信给张家,说“同小姐一时回家”时,病中的倩女以为文举另娶,悲恸欲绝。显然,既渴求爱情婚姻,又面对礼教禁锢,这便是封建时代女性的的真实处境。她们唯有在非常的情况下,才能挣脱束缚,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一旦“灵魂出窍”,精神获得自由,她们便表现得热情似火,敢作敢为。在这里,离开躯体的倩女之魂,寄寓着挣脱礼教枷锁的女性的心态;至于倩女在家中的病躯,那种幽怨悱恻,凄凄楚楚,正体现出礼教禁锢下广大女性的百般无奈。剧中,郑光祖让离魂与躯体有不同表现,这一艺术处理,当给明代汤显祖《牡丹亭》的创作以有益启迪。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