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一五九)唐诗三百首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唐诗里的许多诗句,不仅文辞华美,而且蕴含哲理,成为千古流传的“金句”。《唐诗三百首》是一部流传很广的唐诗选集。唐朝(618年—907年)二百九十
年间,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云蒸霞蔚,名家辈出,唐诗数量多达五万首。《唐诗三百首》选诗范围相当广泛,收录了77家诗,共310首,在数量以杜甫的诗数多,有38首、王维的诗29首、李白的诗27首、李商隐的诗22首。乾隆二十八年春,孙洙与他的继室夫人徐兰英相互商榷,开始编选《唐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于清乾隆二十九年(1765)编辑完成,书的题目有的说脱胎于民谚“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作诗也会吟”,有的说取自“诗三百”,说法各不相同。《唐诗三百首》被世界纪录协会收录为中国流传最广的诗词选集。
《唐诗三百首》特种邮票
2009年9月13日,为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奏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华彩乐章,向祖国60华诞献礼,国家邮政发行一套《唐诗三百首》特种邮票,全套六枚,同时发行了精美的小版张。《唐诗三百首》是我国发行的第一套多媒体邮票,也是世界上第一枚多媒体邮票。这套邮票采用简洁和浓缩的设计语言,体现出一版票、一本书的理念,并结合当代先进的印刷工艺,实现了可视、可触、可闻、可听的艺术效果。邮票和小版张中的唐诗,全部诗篇都是采用雕刻版印制,小版张边饰中雕刻的唐诗,每个字的径高只有
0.4 毫米
,这是目前运用到邮票中最小、最细的雕刻。雕刻虽然细小,但在放大镜下纤毫毕现。这套邮票借助当今世界上最高水平的雕刻制版印刷技术,在邮票小版张边饰上以雕刻版的形式缩印了
313 首唐诗 2500
余字,邮票的信息容量之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整个小版张成为一本真正能够阅读的书。邮票第六枚为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唐诗三百首》特种邮票《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鹳鹊楼是山西永济市著名的景观,同时也被称为4大名楼之一,以其临江远眺的优越位置和历代文人在此的兴衰感叹而闻名于世。《登鹳雀楼》是唐朝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两句描写鹳雀楼自然景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两句意指要想看到无穷无尽的美丽景色,应当再登上一层楼。比喻想要取得更大的成功,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要想在某一个问题上有所突破,可以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审视它;也表达了只有积极向上才能高瞻远瞩。
说起唐诗之美,本与邮票无关。但当我们欣赏这套邮票时,一种新的、特殊的美会扑面而来。尽管版面不足尺幅,虽然只有6枚邮票,但通过对6枚邮票内容的精心选择和布局,循其踪迹,你可以踏歌下长江,“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也可以登楼唱黄河,“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你可以登临泰山望岳,询问“岱宗夫如何”,听答“齐鲁青未了”,也可以凭栏遥望星空,与对岸同诵,“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你可以低吟<无题>的缠绵,“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也可以聆听琵琶声声和其中不解的心弦,“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就是这看起来小小的6枚邮票,竟穿越时空,跨越古今,陡然形成一股巨大的审美张力,已经足以让人领略唐诗之雄奇豪迈、万千气象。而且所选6首诗歌,都是脍炙人口、人们耳熟能详的名篇,读来不禁让人感受到古人之想象力、创造力,其开放进取、重情重义、爱河山、爱家园的精神状态以及对生活、和平、自由和爱情的追求、憧憬和向往。这一切美好品格,千百年来一直在唐诗中吟诵,并不断地得到传承和发扬。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