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一五六)唐诗三百首白居易《琵琶行》
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唐诗里的许多诗句,不仅文辞华美,而且蕴含哲理,成为千古流传的“金句”。《唐诗三百首》是一部流传很广的唐诗选集。唐朝(618年—907年)二百九十年间,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云蒸霞蔚,名家辈出,唐诗数量多达五万首。《唐诗三百首》选诗范围相当广泛,收录了77家诗,共310首,在数量以杜甫的诗数多,有38首、王维的诗29首、李白的诗27首、李商隐的诗22首。乾隆二十八年春,孙洙与他的继室夫人徐兰英相互商榷,开始编选《唐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于清乾隆二十九年(1765)编辑完成,书的题目有的说脱胎于民谚“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作诗也会吟”,有的说取自“诗三百”,说法各不相同。《唐诗三百首》被世界纪录协会收录为中国流传最广的诗词选集。
《唐诗三百首》特种邮票
2009年9月13日,为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奏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华彩乐章,向祖国60华诞献礼,国家邮政发行一套《唐诗三百首》特种邮票,全套六枚,同时发行了精美的小版张。《唐诗三百首》是我国发行的第一套多媒体邮票,也是世界上第一枚多媒体邮票。这套邮票采用简洁和浓缩的设计语言,体现出一版票、一本书的理念,并结合当代先进的印刷工艺,实现了可视、可触、可闻、可听的艺术效果。邮票和小版张中的唐诗,全部诗篇都是采用雕刻版印制,小版张边饰中雕刻的唐诗,每个字的径高只有
0.4 毫米
,这是目前运用到邮票中最小、最细的雕刻。雕刻虽然细小,但在放大镜下纤毫毕现。这套邮票借助当今世界上最高水平的雕刻制版印刷技术,在邮票小版张边饰上以雕刻版的形式缩印了
313 首唐诗 2500
余字,邮票的信息容量之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整个小版张成为一本真正能够阅读的书。邮票第三枚为“白居易《琵琶行》”。
《唐诗三百首》特种邮票《琵琶行》
白居易(772年-846年)是中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琵琶行》是白居易一首七言歌行体长篇抒情叙事诗,这首诗结构严谨缜密,错落有致,情节曲折,波澜起伏。故事美妙曲折,情感凄美动人,抒发了作者“天涯沦落人”知音相遇的伤感与慰籍。诗人对人物的描写细腻生动。“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描绘了诗中琵琶女初见时的羞涩形象和矛盾心情。后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就常被人们用来形容、比喻不见全部面目的神情状态态。全诗616字,邮票图案将全诗600多字以缩微文字印成一个琵琶图形,别有风味。
元和十年(815年)六月,唐朝藩镇势力派刺客在长安街头刺死了宰相武元衡,刺伤了御史中丞裴度,朝野大哗,藩镇势力又进一步提出要求罢免裴度,以安藩镇“反侧”之心。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有“擅越职分”之嫌;而且,白居易平素多作讽喻诗,得罪了朝中权贵,于是被贬为江州司马。司马是刺史的助手,在中唐时期多专门安置“犯罪”官员,属于变相发配。这件事对白居易影响很大,是他思想变化的转折点,从此他早期的斗争锐气逐渐销磨,消极情绪日渐增多。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秋天,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已两年,在浔阳江头送别客人,偶遇一位年少因艺技红极一时,年老被人抛弃的歌女,心情抑郁,结合自己路途遭遇,用歌行的体裁,创作出了这首著名的《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全诗科划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写江上送客,忽闻琵琶声,为引出琵琶女作交代。从“浔阳江头夜送客”至“犹抱琵琶半遮面”,即诗的前七句,叙写送别宴无音乐的遗憾,邀请商人妇弹奏琵琶的情形,细致描绘琵琶的声调,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第二部分即诗的第八行至十九行写琵琶女及其演奏的琵琶曲,具体而生动地揭示了琵琶女的内心世界。琵琶女因“平生不得志”而“千呼万唤始出来”,又通过琵琶声调的描写,表现琵琶女的高超弹技。第三部分写琵琶女自述身世。从第二十行“沉吟放拨插弦中”至第三十一行“梦啼妆泪红阑干”:诗人代商妇诉说身世,由少女到商妇的经历,亦如琵琶声的激扬幽抑。第四部分写诗人深沉的感慨,从第三十二行“我闻琵琶已叹息”到最后一句的“江州司马青衫湿”共十三行二十六句写诗人自己的感触,写诗人贬官九江以来的孤独寂寞之感,感慨自己的身世,抒发与琵琶女的同病相怜之情。诗人所叙述的故事曲折感人,抒发的情感能引起人的共鸣,语言美而不浮华,精而不晦涩,内容贴近生活而又有广阔的社会性,雅俗共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