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世界中的古典文学——(二)《红楼梦》
金陵十二钗薛宝钗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小说以上层贵族社会为中心图画,极其真实、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是这段历史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缩影。是中国老
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
金陵十二钗,是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最优秀的十二位女孩。金陵是一个省,也是剧情的核心发生地,“钗”指女儿,太虚幻境薄命司以十二为一组将贾府上、中、下三等女子编成正、副、又副三册。警幻仙子道:即贵省中十二冠首女子之册,故为“正册”,“(副、又副)下橱则又次之”。小说第五回完整出示了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贾巧姐、李纨、秦可卿十二位正册女性名单。作为有史以来最出色的一部以歌颂女儿美和伤悼女儿悲剧为最高主题的小说作品,《红楼梦》塑造的金陵十二钗成为经典艺术群像,在世界文学史上站成一道靓丽风景,具有永恒的艺术生命。金陵十二钗大多为四大家族中作为主子身份的女性。金陵十二钗中,有八位是出身于四大家族的贵族小姐,李纨与秦可卿是贾府的少奶奶,林黛玉是贾府收养的外孙女,仅妙玉并非四大家族的亲眷。
《红楼梦-金陵十二钗》特种邮票
1981年11月20日,《红楼梦-金陵十二钗》特种邮票正式发行,一套十二枚和小型张一枚,分别为:黛玉葬花、宝钗扑蝶、迎春诵经、探春结社、惜春构图、湘云拾麟、李纨课子、凤姐设局、巧姐避祸、可卿春闲、妙玉奉茶和小型张双玉读曲。这套邮票借鉴了传统绣像的表现手法,以简代繁,工写兼收,通过对十二金钗坐、立、躬、蹲等形态的描写,表现出不同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取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已成为邮票设计中的经典之作。其中,第一枚为“宝钗扑蝶”。
《红楼梦-金陵十二钗》特种邮票《宝钗扑蝶》
薛宝钗是贾宝玉的从母姊/姨姊、妻子,诗号蘅芜君。容貌丰美,举止娴雅,心思缜密。父亲(薛姨爸)早亡,有母(薛姨妈)和一兄(薛蟠)。宝钗进京后与母亲薛姨妈、哥哥薛蟠暂住于贾府,不久搬出。她挂有一把錾有“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的金锁,与贾宝玉随身所载之玉上所刻之“莫失莫忘,仙寿恒昌”恰好是一对,寓意金玉良缘。后来贾宝玉与薛宝钗成婚,婚后不久,宝玉对黛玉念念不忘,最终出家。薛宝钗独守空闺,孤独地死去。
“宝钗扑蝶”,小说《红楼梦》中的故事,出自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描述了四月二十六日这天,薛宝钗在滴翠亭附近赏春扑蝶的场景,表现了宝钗活泼、旷达的性格。此事之后发生的“滴翠亭事件”,则体现了宝钗的机敏急智。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刻画及行动的描绘,生动、形象地再现了人物活动的场面,并且为读者展现了一副不可多得的仕女图。薛宝钗与林黛玉相比,黛玉活得更真实,而宝钗活得更现实
,宝钗的性格:“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还有“年纪虽不大,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如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
“宝钗扑蝶”邮票面值为4分,画面中薛宝钗形象稳重端庄,但不失青春少女的天真,表情丰富,姿态优美,让读者联想起书中描述。那对绿玉色的大蝴蝶就要飞过河,此时宝钗听到了小红和坠儿在房中正说私情话儿,她们怕窗外有人,开窗查看之时,窗外的宝钗立刻意识到其利害关系。邮票表现的正是那开窗瞬间薛宝钗的表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