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圣地(十一)——延安
“革命圣地”指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作用的地方,革命圣地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前的28年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的关键时刻发挥了作用的地区,或者曾是中共中央或苏维埃政府的所在地,以及其他有重要纪念意义的地点。革命圣地对中国共产党成
立、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诞生、对中国革命的胜利、对新中的创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最大贡献。革命圣地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部历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脚印。
普16《革命圣地》普通邮票
1974年4月1日 ~
1975年11月12日,我国邮政发行一套普16《革命圣地》普通邮票,邮票全套14枚。这套邮票按照普票对不同面值采用不同颜色的特殊要求,每枚图案使用不同颜色进行单色绘制,显得朴实、庄重。每枚邮票的底部边框两角,统一装饰有菱形万年青图案,富有民族艺术特色。其中,第十一枚为“延安”,面值35分,发行于1975年11月12日。邮票图案描绘了陕北延安宝塔山的壮美景象。在凤凰山和清凉山的映衬下,宝塔山巍然屹立,清澈的延河水在山脚下流淌,延河大桥英姿勃勃,即是延安的象征,也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普16《革命圣地》普通邮票《延安》
延安古称肤施、延州,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人文始祖黄帝曾居住在这一带,是天下第一陵——中华民族始祖黄帝的陵寝:黄帝陵所在地,是民族圣地、中国革命圣地,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顺利到达吴起镇,延安成为中国革命的落脚点和出发点,是全国革命根据地城市中旧址保存规模最大、数量最多、布局最为完整的城市。党中央和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生活战斗了十三个春秋,领导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培育了延安精神,是全国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延安是“双拥运动”发祥地,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有着“中国革命博物馆城”的美誉。境内有各类文物遗址点8545处,其中革命遗址445处。“普无号”
普无号
“文革”普通邮票
1969年10月1日至1970年4月20日,当时的国家邮政管理部门为庆祝建国20周年,同时在特殊年代为宣传工农兵形象和发扬革命圣地精神,并为当时社会通讯的需要,发行了一套普通邮票,全套11枚,其中工农兵形象有5枚,革命圣地有6枚。邮票前五枚即工、农、兵,延安宝塔山和天安门发行于1969年10月1日,第六和第七枚即延安枣园和遵义会议会址发行于1970年1月1日。邮票第八枚、第九枚和第十枚即中共一大会址、女拖拉机手和英雄纪念碑发行于1970年4月1日,最后一枚炼钢工人发行于1970年4月20日。从发行时间来看,这套邮票处于普通邮票的普13与普14之间
普无号
“文革”普通邮票《延安宝塔山》
普无号
“文革”普通邮票中的六枚革命圣地有两枚是展示延安的,其中一枚图案是延安宝塔山和延河大桥,宝塔山上的宝塔建于唐代,高44米,共九层,登上塔顶,全城风貌可尽收眼底。它是历史名城延安的标志,是革命圣地的象征,是延安市的标志性建筑,是游览延安的必去之地。山下还有历代遗留下来的摩岩刻字多处,范仲淹隶书的“嘉岭山”和“胸中自有数万甲兵”等题刻最著名。宝塔山融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历史文物、革命旧址为一体的著名风景名胜区。
普无号 “文革”普通邮票《延安枣园》
两枚展示延安的普无号
“文革”普通邮票,另一枚是一枚延安枣园,枣园又名“延园”,原是陕北军阀高双成的庄园,土地革命时期归人民所有。中共中央来延安后,于1941年开始修建,至1943年竣工。共修窑洞二十余孔,平瓦房八十余间,礼堂一座。1943年,毛泽东、张闻天、刘少奇等先后迁居枣园,这里成为中共中央书记处所在地。1944年至1947年3月,这里是中共中央书记处所在地。1945年8月,毛泽东由这里赴重庆和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
《革命圣地-延安》特种邮票
由于延安在中国革命历程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延安在方寸世界中曾经多次出现,建党43周年的7月1日,为宣传中国人民的革命历史,国家邮政发行一套《革命圣地-延安》特种邮票,全套6枚。六枚邮票分别展示了延安的“延安枣园”、“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延安枣园毛主席办公住址”、“王家坪大礼堂”、“陕甘宁边区参议会会场”、“延安宝塔山”。还有很多枚特种或纪念的延安图案邮票,此处,我们不再一一介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