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塔(三)——大理.千寻塔
我国各地的城镇乡村,甚至在一些群峰、丛林中,都可以看到一些塔高耸云霄的古塔,它们大多都有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虽饱经风霜,历尽沧桑,仍魏然屹立,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建筑匠师们的高超是工艺水平。塔是佛塔的简称,俗称宝塔,用以藏舍利与经卷等,层数一般为单数,平面以方形、八角形为多,用木、砖、石等材料建成。它起源于印度,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布,中国不断修建佛塔,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塔建筑风格。
《中国古塔建筑艺术》特种邮票
1958年3月15日,为了展示我国悠久的古塔建筑艺术方面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国家邮政发行一套《中国古塔建筑艺术》特种邮票,全套四枚,这套中国古塔建筑艺术特种邮票表现了中国在古塔建筑艺术方面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其中第二枚为“大理.千寻塔”。
《中国古塔建筑艺术》特种邮票《大理.千寻塔》
“千寻塔”位于云南大理县城西北崇圣寺内,是崇圣寺三塔中最大的一座,位于南北两座小塔前方中间,所以又称中塔。塔的全名为“法界通灵明道乘塔”,建于南诏王劝丰佑时期(公元824-859年)。塔高69.13米,塔身宽9.85米,约为塔身高的1/6。第一层高12.04米,二层以上骤变低矮,层高仅66~110厘米。塔身每层正面开券龛,内置石雕像,塔顶有铜制覆钵、相轮,塔刹在1952年地震时震落。塔心中空,在古代有井字形楼梯可以供人攀登。通体自上而下有两重塔基和塔身。塔身16层,每层正面中央开券龛,龛内有白色大理石佛像一尊。为“大理.千寻塔”,图案是千寻塔。它是中国西南佛教名塔,位于云南大理县西北原崇圣寺前,建于南诏晚期,是一座密檐式空心砖塔,方形十六层,崇圣寺三塔中最先建造,除了佛家所宣扬的可以成佛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建造原因,是大理古为“泽国多水患”。古籍《金石萃编》中记载:“世传龙性敬塔而畏鹏,大理旧为龙泽,故为此镇之。”相传古时修建千寻塔,采用垫一层土修一层塔的方法,塔修好以后,才将土逐层挖去,让塔显现出来,故有“堆土建塔”与“挖土现塔”之说。建塔时所搭的桥,高如山丘,长达10余里。修塔时运力不足,还用山羊来驮砖,如今大理的银桥村,古时称为“塔桥村”。在修建三塔后,又建了规模弘大的崇圣寺。
千寻塔的造型与结构是典型的唐代砖塔;塔上能见的文字资料,除佛教典籍常见的梵文外,基本全部是汉字,其中包括“囗会”字之类唐代武则天所创的字,在大理国时仍继续延用;塔上清理出土的许多文物,如“开元通宝”,铸刻“湖州”、“成都”字样的青铜镜以及瓷器、写经、印章等,都是直接说明与中国内地经济文化密切交往的证据。南诏、大理是以白族、彝族先人为主建立的地方民族政权,然而无论在政治上和经济文化上都保持了与中原的联系,是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一个组成部分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