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方寸世界中的节日(七十六)建军节—战斗历程

(2022-12-30 22:26:08)



方寸世界中的节日(七十六)建军节—战斗历程


     节日,是指生活中值得纪念的重要日子,是世界人民为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共同创造的一种民俗文化,是世界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和地区都有自己的节日,一些节日源于传统习俗,如我国春节、中秋节等;一些节日源于宗教,如圣诞节一些节日源于对某些人或某个事件的纪念,如我国端午节、国庆节、建军节等。另外国际组织提倡的运动纪念日也是节日的一种,如妇女节、劳动节、母亲节等。随着时间的推移,节日的内涵和庆祝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送走7月,迎来8月,每年的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纪念日,俗称“八一”建军节。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带领北伐军三万余人,在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下,于江西南昌举行武装起义,打响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1933年7月1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根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6月30日的建议,决定8月1日为中国工农红军(中国人民解放军前身)成立纪念日。1949年6月15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以“八一”两字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和军徽的主要标志。新中国成立后,将此纪念日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建军节期间,中国各地都要集中开展 “ 拥军优属、拥政爱民 ” 的活动,纪念人民军队的诞生。没有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人民军队从诞生之日起,为中华民族求解放,为中国人民站起来,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与发展,为捍卫党和人民的利益,为保卫世界和平,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每一个中国人都不会忘记他们的功绩。

   
   方寸世界中的节日(七十六)建军节—战斗历程
         《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叁拾周年》纪念邮票

     1957年8月10日,正值庆祝“八一”建军节之际,国家邮政发行了一套《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叁拾周年》纪念邮票。全套共4枚。该套邮票以油画原画为依据进行设计,选取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4幅典型历史画面,由于采用少见的大型票幅和雕刻版印刷,立体感强,显得气势恢弘,真实地再现了人民军队从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东渡黄河抗击日寇到解放南京、推翻蒋家王朝这段辉煌的战斗历程。该套邮票以油画原画为依据进行设计,选取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4幅典型历史画面,由于采用少见的大型票幅和雕刻版印刷,立体感强,显得气势恢弘,真实地再现了人民军队从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东渡黄河抗击日寇到解放南京、推翻蒋家王朝这段辉煌的战斗历程。

    方寸世界中的节日(七十六)建军节—战斗历程
          《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叁拾周年》纪念邮票南昌起义
 
      邮票第一枚为“南昌起义”,画面依据莫朴创作的历史油画《南昌起义》进行设计,邮票画面描绘了起义部队进行誓师动员的场面。整个画面起义大旗凌空漫卷,将士振臂高呼,群情激昂,英雄豪壮。画面显示了起义总指挥周恩来的雄伟英姿,他正在带领大家振臂高呼。

    方寸世界中的节日(七十六)建军节—战斗历程
    《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叁拾周年》纪念邮票《井冈山会师
 
      邮票第二枚为“井冈山会师”,画面依据王式廓创作的历史油画《井冈山会师》 进行设计。邮票画面描绘了朱德率领起义部队与在井冈山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的场景,会师具有汇涓涓细流孕育着澎湃之势的历史意义。

         方寸世界中的节日(七十六)建军节—战斗历程
  《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叁拾周年》纪念邮票《八路军东渡黄河
  
       邮票第三枚为“八路军东渡黄河”,邮票画面依据彦涵创作的历史油画《八路军东渡黄河》进行设计,邮票画面描绘了八路军在中华民族处在危亡之际,毅然东渡黄河,开赴抗日疆场的情景。画面上,八路军指战员的渡河先头部队登上黄河东岸,立即受到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他们向亲人诉说被日寇铁蹄践踏的苦难,拿出物品,端上清茶,慰劳子弟兵。

           方寸世界中的节日(七十六)建军节—战斗历程
      《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叁拾周年》纪念邮票《解放南京
   
      邮票第四枚为“解放南京”,邮票画面依据杨建侯创作的历史油画《解放南京》进行设计,邮票画面描绘了南京市民在大道上热烈欢迎人民解放军进城的场面。画面上,隆隆驶来的坦克表现出解放军势不可挡的力量,迎风招展即将插上顶端的红旗和散开的云雾,则象征着祖国的光明和远大的前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