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世界中的节日(五)春节—木板年画系列
传统节日是传承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使人们在节日中增长知识,受到教益,又有助于彰显文化、弘扬美德、陶冶情操、弘扬传统。民俗节日是人类文明进化发展的产物,大部分节日习俗在上古时代就已初露端倪。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沉淀凝聚的过程。我们不能因为外国节日的盛行,忘记中国传统节日的历史意义。
我国传统节日留存着华夏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凝聚并影响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文化心理、生活方式和审美旨趣。在传统节庆里,元宵观灯、中秋赏月、鞭炮迎春等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就是要竭力渲染和尽力营造合家团圆、普天同庆的精神文化氛围,这是历代先人们遗留下来宝贵的文化产物。下面我们按一年中的节日顺序拉开方寸世界的节日序幕。

2003年发行的《杨柳青木板年画》特种邮票
一年中最先到的传统节日是春节,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它是我国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在延续至今的两千多年中,除夕和春节蕴含着家人团聚的温馨、辞别旧岁的轻松和迎接新年的期望。春节期间阖家团圆,庆祝活动丰富多彩,几千年来形成了许多风俗习惯,如贴春联、挂年画、放鞭炮、拜年、舞龙、舞狮、踩高跷、逛庙会等,至今盛行。春节既然如此重要,春节必定成为我国邮票发行的主要题材。春节邮票很多,大致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2000年发行的春节主题邮票,全套三枚和一枚小型张;第二类是自2003年开始,每年的阴历腊月23日(我国小年)发行的木板年画系列邮票,到2010年截止全系列共发行八套39枚,其中八套32枚邮票和7枚小型张;第三类是自2015年开始至2019年止,每年的1月10日发行一枚一套的“拜年”系列邮票。
2004年发行的《桃花坞木板年画》特种邮票
木版年画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到了清代中晚期,民间年画达到了鼎盛阶段。在中国民间,年画就是年的象征,不贴年画就不算过年。年画已不仅是节日的装饰品,它所具有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使它成为反映中国民间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2005年发行的《杨家埠木板年画》特种邮票
木版年画发展到清代中晚期,出现了大大小小几十个产地,其中著名的有:重庆梁平、天津杨柳青、河北武强、山东潍坊、苏州桃花坞、河南朱仙镇、四川绵竹、山西平阳等地。清末民初年间,年画的使用地区覆盖了除西藏以外的全国各地,包括台湾在内。

2006年发行的《武强木板年画》特种邮票
2006年5月20日,朱仙镇木版年画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7日,木版年画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11月,木版年画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2015年10月4日举行的“年画与年文化”--—第二届中国木版年画国际论坛上获悉,中国木版年画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的国内审核已顺利通过,并纳入国家申报计划。

2007年发行的《绵竹木板年画》特种邮票
为展示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木板年画,国家邮政自2003年起每年的阴历腊月23日(我国小年)发行的木板年画系列邮票,到2010年截止全系列共发行八套32枚邮票,每套邮票均为四枚。

2008年发行的《朱仙镇木板年画》特种邮票
鉴于木板年画系列邮票已经在前面五彩斑斓的文物世界中做了详细的介绍,此处不再重复介绍,只做一次集中展示。年画取材于世俗社会生活,内容包罗万象,有歌颂明君贤臣的,有鞭挞昏君、奸臣小人的,有宣扬因果报应的,有贤母教子、孝子事亲,英雄救难、报仇雪恨的,有历史故事、文学名作、民俗风情、戏曲时事、仕农工商、三教九流各色人物等等。

2009年发行的《漳州木板年画》特种邮票
传统年画随着传统习俗的改变和社会现代变革,出现了濒危局面,传统手工制作的木版年画被机器胶印所取代,现代化的发展,使民居的建筑格局也发生了极大改变,传统年画失去了生存的土壤,正带着昔日农耕社会田园牧歌的一抹余辉,艰难地行走在仍在城市化着的乡村以及城市中传统文化爱好者和收藏家中间。仅能够在天津杨柳青、河北武强、山东潍坊、河南朱仙镇、四川绵竹、陕西凤翔、福建漳州、广东佛山、湖南滩头等地仅存的年画作坊看到这些尚存的年画。我国政府已经启动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传统木版年画也和许多其他濒危的传统民族民间艺术一样,被列入了抢救和保护对象。

2010年发行的《梁平木板年画》特种邮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