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彩斑斓的文物世界(三四四)红山文化 玉龙
文物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
它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文物是指具体的物质遗存,它的基本特征是:第一,必须是由人类创造的,或者是与人类活动有关的;第二,必须是已经成为历史的过去,不可能再重新创造的。目前,各个国家对文物的称谓并不一致,其所指涵义和范围也不尽相同,因而迄今尚未形成一个对文物共同确认的统一定义
。我国方寸世界中文物题材非常丰富,有壁画、画砖、青铜器、唐三彩、金玉器等名目繁多,丰富多彩。
《红山文化玉器》特种邮票《玉龙》
红山文化是中国东北部地区最重要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1935年首次发现于内蒙古赤峰市东郊的红山后遗址。红山文化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南部和辽宁西部及河北北部,距今约6500-5000年。现正式考古发掘的红山文化玉器主要为红山文化晚期,距今约5500-5000年。1955年,中国考古学家尹达在《关于赤峰红山后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一文中,根据这里出土的陶器和石器特点分析,把分布在辽宁、内蒙古和河北交界的燕山南北及长城地带的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命名为红山文化。从此,红山文化得到正式命名。它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北方原始文化的代表,它与存在于山东地区的“龙山文化”和存在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一样,都是中华古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红山文化被世人誉为是“中华文明的曙光”。这一重大发现,把中华文明史提前了一千多年,为夏代以前的“三皇五帝”传说,找到了实物依据,在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红山文化玉器使用的材质较多的是辽宁岫岩县细玉沟透闪石类的玉材,材料质地细密,硬度较高,色泽均匀。玉的颜色有苍绿、青绿、青黄、黄色,也有玲珑剔透的碧玉和纯白色玉。红山文化玉器的造型深厚、凝重,既概括洗炼,重点部位突出,又有不同于一般特征的神韵。如红山玉器的动物造型,既生动,又拙朴、豪放。红山玉器表面多光素无纹,除玉龙额部或颚底有斜方形网纹和表现兽头眼部、牙齿的细阴线纹外,一个常见特点是压地线浮雕、凸弦纹、浅浮雕或称打洼,即在平面玉佩或圆雕玉器上磨出平整匀称的凹槽形纹饰,也称瓦沟纹。有些压地浅浮雕若隐若现,眼视不甚清晰,手摸感觉明显,凸弦纹在多数红山玉器都会见到。红山玉器的工艺,主要是各部位的过渡自然,表面光泽细腻,少有磨痕,除个别小型佩件大多无玻璃光。不论动物或器物,一般都有穿孔,多系对钻而成,也有从一面钻进的马蹄形孔,孔壁呈粗螺旋状,有的孔中部交接处出现错位棱台,也有的是对面蹭磨而成光泽无螺旋纹的孔,交接的薄层上钻一小孔。扁平器物在工艺上多两面加工,内外边缘成刃状,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红山文化玉器年代久远,没有繁缛的纹饰和复杂的造型,其艺术造型具有简洁、朴素、大美的特点。红山文化是华夏文明早期的文化痕迹之一,其中的玉器雕琢简洁,图案形象直观,是中华象形文字的原始码,在历史长河中闪烁着中华文明之光。
2017年4月9日,为反映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玉器文化,中国邮政发行了一套《红山文化玉器》特种邮票,全套3枚,其中第一枚为“玉龙”。出土于内蒙古敖汉旗下洼镇河西。高7.1厘米,宽5.9厘米,体厚2.1厘米。黄绿色,头部较大,体卷曲如环,首尾相距较近。龙首大眼圆凸,双耳较大,呈圆弧状竖起,呈菱形,头尾缺口处留有明显的切割痕,颈部对穿一圆孔,通体抛光,是红山文化中发现较多的典型玉器。现藏于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新惠镇的敖汉旗博物馆。本套邮票通过简洁的设计语言和局部烫印、压凸工艺印制,共同将红山文化玉器既质朴无华有高贵神秘的艺术特点刻画得淋漓尽致,再现了红山文化玉器的精髓。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