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五彩斑斓的文物世界(三三一)故宫博物院午门(附票:战国·白玉镂雕龙凤璧

(2022-07-19 11:12:21)
标签:

杂谈




 五彩斑斓的文物世界(三三一)故宫博物院 午门及战国·白玉镂雕龙凤璧


           文物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 它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文物是指具体的物质遗存,它的基本特征是:第一,必须是由人类创造的,或者是与人类活动有关的;第二,必须是已经成为历史的过去,不可能再重新创造的。目前,各个国家对文物的称谓并不一致,其所指涵义和范围也不尽相同,因而迄今尚未形成一个对文物共同确认的统一定义 。我国方寸世界中文物题材非常丰富,有壁画、画砖、青铜器、唐三彩、金玉器等名目繁多,丰富多彩。

  五彩斑斓的文物世界(三三一)故宫博物院午门(附票:战国·白玉镂雕龙凤璧
  《故宫博物院》特种邮票《午门(附票:战国·白玉镂雕龙凤璧)
     
       故宫博物院位于北京中心南北中轴线上,成立于1925年10月10日,是一座以明清两代皇宫——紫禁城建筑群、明清宫廷史迹和传承有序的历代内府珍藏为主要展示内容的博物馆。它的建立,使封建时代的天子庭院、平民禁地成为全体民众分享文化遗产之所。九十年来,故宫博物院不仅为中华民族完整地保留下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构宫殿建筑群,庋藏了数以百万计的文物珍品,同时也为中华文明的普及和推广做出了重要贡献。

       2015年10月10日,为庆祝故宫博物院成立90周年,中国邮政发行了一套《故宫博物院》特种邮票,全套4枚,每枚邮票还带一枚无面值的附票,其中第一枚为“午门(附票:战国·白玉镂雕龙凤璧)”。午门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故宫正门,紫禁城南北轴线。午门居中向阳,位当子午,故名午门。其前有端门、天安门(皇城正门)、大清门,其后有太和门。午门通高37.95米,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朝顺治四年(1647年)重修,清朝嘉庆六年(1801年)再修。东西北三面城台相连,环抱一个方形广场。北面门楼,面阔九间,重檐黄瓦庑殿西城台上各有庑房十三间,从门楼两侧向南排开,形如雁翅,也称雁翅楼。在东西雁翅楼南北两端各有重檐攒尖顶阙亭一座。威严的午门,宛如三峦环抱,五峰突起,气势雄伟,故俗称五凤楼。午门有五个门洞,可是从正面看,似乎是三个,实际上正面还有左右两个掖门,开在东西城台里侧,一个面向西,一个面向东。这两个门洞分别向东、向西伸进地台之中,再向北拐,从城台北面出去。因此从午门的背面看,就有五个门洞了,所以有“明三暗五”之说。当中的正门平时只有皇帝才能出入;皇帝大婚时,皇后可以进一次;殿试考中状元、榜眼、探花的三人可以从此门走出一次。在清代,文武大臣出入左侧门,宗室王公出入右侧门。左右掖门平时不开,皇帝在太和殿举行大典时,文武百官才由两掖门出入。午门正中门楼左右的两座阙亭,内设钟鼓。何时鸣钟,何时击鼓,都有规定。皇帝祭祀坛庙出午门鸣钟;皇帝祭祀太庙时击鼓;皇帝升殿举行大典时则钟鼓齐鸣。午门是颁发皇帝诏书的地方。皇帝在立春赐春饼;端午日赐凉糕,重阳日赐花糕。农历十月一,颁发次年历书。每年腊月初一,要在午门举行颁布次年历书的“颁朔”典礼。遇有重大战争,大军凯旋,要在午门举行向皇帝敬献战俘的“献俘礼”。 明代皇帝处罚大臣的“廷杖”也在午门举行,所以民间有“推出午门斩首”之言流传。

       白玉镂雕龙凤璧,又名玉螭凤云纹璧,战国,宽14.2厘米,璧径11.5厘米。此璧为新疆和田白玉制。璧两面各饰勾云纹6周,勾云略凸起,其上再刻阴线成形。璧孔内雕一螭龙,兽身,独角,身侧似有翼,尾长并饰绳纹。璧两侧各雕一凤,长身,头顶出长翎,身下长尾卷垂。此玉璧不仅螭龙、凤鸟造型生动,璧表面的纹饰也不同于一般作品,没有采用常见的谷纹、蒲纹、乳丁纹,而是采用了勾云纹,使其与螭龙、凤鸟的搭配更为和谐,且加工精致。目前所见的战国玉璧中此件玉璧最为精致。从样式上判断,此器应是佩挂于人身的大型组佩中部的主要饰件,佩带者应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

     本套邮票采用横长的票幅表现了中国古代礼制建筑的布局规制,气魄宏伟,规划严整,极为壮观。故宫建筑群的红墙黄瓦、朱楹金扉、青白底座,给人雄伟、堂皇、庄严、和谐之感,标志着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显示着五百多年前匠师们在建筑上的卓越成就。该套邮票还特别采取主票加附票的形式,将包括白玉镂雕龙凤壁、水鼎、清明上河图和青花釉里红开光镂花盖灌等四件故宫珍藏在附票上加以展现。邮票采用透明全息冷烫工艺,丰富的层次、柔和的光泽,带给人皇家园林的含蓄之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