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彩斑斓的文物世界(二八二)丝绸之路上的文物 马超龙雀
文物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
它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文物是指具体的物质遗存,它的基本特征是:第一,必须是由人类创造的,或者是与人类活动有关的;第二,必须是已经成为历史的过去,不可能再重新创造的。目前,各个国家对文物的称谓并不一致,其所指涵义和范围也不尽相同,因而迄今尚未形成一个对文物共同确认的统一定义
。我国方寸世界中文物题材非常丰富,有壁画、画砖、青铜器、唐三彩、金玉器等名目繁多,丰富多彩。
《丝绸之路》特种邮票《大漠雄关》
丝绸之路是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1877年命名的一条古代中西方间的商路。现代学者对其又有了新的认识,认为若按历史时期划分,则有先秦、汉唐、宋元和明清四条丝路;如按路线划分还有陆上丝路和海上丝路之别。而陆上丝路又因地理走向不一,可细分为北方丝路和南方丝路。北方丝路由黄河中下游通往西域,包括草原森林丝路和沙漠绿洲丝路;南方丝路即“蜀•身毒道”,因其穿行于横断山区又称高山峡谷丝路。唐中叶后,由于战乱频繁,道路受阻,陆上丝路逐渐由海上丝路取而代之。丝绸之路是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路(后增加海路)通道。在通过这条漫漫长路进行贸易的货物中,以产自我国的丝绸最具代表性,“丝绸之路”因此得名。丝绸之路的开辟,极大地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宗教、语言的交流和融汇,推动了科技进步、文化传播和物种引进,堪称人类文明史上的伟大创举。丝绸之路横贯东西7000多公里,分为东段、中段、西段三个部分。东段自洛阳、西安、武威、张掖,经河西走廊到敦煌;中段自玉门关、楼兰、龟兹、哈密、吐鲁番到伊犁、碎叶。丝绸之路沿途都比较完好地保留了数千年来的人类文化遗址、古城关隘、石窟寺庙、塔碑楼阁、古代墓葬、长城遗址、珍贵文物等物质文化遗产,也保留了传统的歌舞艺术、百戏杂耍、语言文字、生活形态等多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今天研究历史文明、旅游开发的重要区域。
2012年8月1日,为展现古代丝绸之路中国境内的悠久历史和文化遗产,中国邮政发行了《丝绸之路》特种邮票,全套4枚,其中第二枚为“大漠雄关”。画面主图为玉门关、汉长城、阳关;前景为“马踏飞燕”;下方是一块“胡王锦”;远景为宁夏固原市须弥山石窟。表现了丝绸之路上大漠雄关的风采。玉门关,位于甘肃敦煌市西北90公里处,丝绸之路南路必经的关隘、为当时对西域交通的门户。始置于汉武帝开通西域道路、设置河西四郡之时,因西域输入玉石时取道于此而得名。玉门关又称小方盘城,关城呈方形,四周城垣保存完好,为黄胶土夯筑,开西北两门。城墙高达10米,上宽3米,下宽5米,上有女墙,下有马道,人马可直达顶部。登上古关,举目远眺,四周沼泽遍布,沟壑纵横,长城蜿蜒,烽燧兀立,胡杨挺拔,泉水碧绿。红柳花红,芦苇摇曳,与古关雄姿交相辉映。2014年6月22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阳关,位于敦煌市西南70公里南湖乡“古董滩”上,因在玉门之南,故称阳关。丝绸之路南路必经的关隘、同为当时对西域交通的门户。始置于汉武帝开通西域道路、设置河西四郡之时。现残存部分房屋、农田、渠道等遗址。古代阳关向北至玉门关一线有70公里的长城相连,每隔数十里即有烽燧墩台,阳关附近亦有十几座烽燧。尤以古董滩北侧墩墩山顶上的称为“阳关耳目”的烽燧最大,地势最高,保存比较完整。
马踏飞燕,又名“马超龙雀”、“铜奔马”,为东汉青铜器,1969年出土于甘肃省武威雷台墓,作于公元220年前后,高34.5厘米,长41厘米。“马踏飞燕”形象矫健俊美,别具风姿。马昂首嘶鸣,躯干壮实而四肢修长,腿蹄轻捷,三足腾空、飞驰向前,一足踏龙雀。一匹躯体庞大的马踏在一只正疾驰的龙雀背上,小龙雀吃惊地回过头来观望,表现了骏马凌空飞腾、奔跑疾速的雄姿。“马踏飞燕”是中国青铜艺术的奇葩,为国宝级文物。1983年10月,马踏飞燕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现藏甘肃省博物馆。“胡王锦”,制造年代为北朝,出土地为1964年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18号墓。“胡王锦”是具有浓厚民族特色、典型对称形式的联珠纹代表作。以西域的现实生活为题材,以牵驼人和骆驼为主体纹样,再现了一幅边塞驼饮的画面。沿袭汉代丝织品设计纹样中纳入汉字的特点,在适当的位置书写汉字“胡王”二字以画龙点睛,因而得名“胡王锦”。现藏新疆自治区博物馆。须弥山石窟,佛教石窟寺。中国十大石窟之一。位于固原西北55公里寺口子河(古称石门水)北麓的山峰上,始建于北魏,西魏、北周、隋、唐继续营造,以后各代修葺重妆,成为原州(今固原)规模最大的佛寺遗址。须弥山石窟现存石窟150多座,分布在连绵2公里的8座山峰上,自南而北大佛楼、子孙宫、圆光寺、相国寺、桃花洞、松树洼、三个窑、黑石沟8区。北魏石窟集中于子孙宫,以第14、24、32、33窟为代表,多是3-4.5米见方的中心塔柱式窟。塔柱四面分层开龛造像,第32窟塔柱多达7层。第24窟塔柱上层龛内雕刻佛传故事。北周石窟开凿工程向北发展,集中于圆光寺、相国寺区域,规模大、造像精,现存主要窟有第45、46、51、67等窟,都是平面方形的中心塔柱式窟。塔柱每面各开一大龛,四壁亦开龛,有的一壁三龛,龛形雕饰华丽。第45窟和46窟是须弥山最繁丽的洞窟。第51窟由前室、主室和左、右耳室四部分组成,主室宽13.5米、高10.6米,是须弥山最大的中心柱式窟。后壁通宽的宝坛上并列3尊坐佛高达6米,雄伟壮观,在现存北周造像中最罕见的杰作。隋唐时的石窟主要分布在相国寺以北、以唐代石窟数量最多,一般4-5米见方,沿正壁和左右壁设马蹄形佛坛,成铺的造像配置坛上,5尊或7尊,多至9尊,不另开龛。第105窟是一座大窟,俗称桃花洞,主室内有近6米高的中心柱,柱四面和壁面开大龛,表现出磅礴的气势。第5窟(大佛楼)是一座巨大的摩崖造像龛。龛内倚坐佛像高达20.6米,是现存可数的唐代大佛像之一。须弥山保存着造像350余身,题记33则,壁画7处,明代石壁3通,是中国古代佛教艺术史上的一笔重要的遗产,对于石窟艺术和宗教文化的研究,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实物资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