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彩斑斓的文物世界(二七二)《八十七神仙卷》
文物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
它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文物是指具体的物质遗存,它的基本特征是:第一,必须是由人类创造的,或者是与人类活动有关的;第二,必须是已经成为历史的过去,不可能再重新创造的。目前,各个国家对文物的称谓并不一致,其所指涵义和范围也不尽相同,因而迄今尚未形成一个对文物共同确认的统一定义
。我国方寸世界中文物题材非常丰富,有壁画、画砖、青铜器、唐三彩、金玉器等名目繁多,丰富多彩。
《八十七神仙卷(局部)》特种邮票
《八十七神仙卷》是一副白描人物手卷,也是历代字画中最为经典的宗教画,尺幅为292厘米×30厘米,绢本水墨。原画没有落款,画风与唐代画家吴道子一脉相承。描绘了道教两帝君带领真人、仙官、玉女、神将等八十余人和仪仗去朝谒元始天尊的宏大场面。画上有87个神仙从天而降,列队行进,姿态丰盈优美,其中帝君、仙伯、神将、玉女形象各具特色,顾盼有情,衣饰飘带、旌幡流苏皆富有动感。深褐色绢面上用遒劲而富有韵律的,明快又有生命力的线条描绘了八十七位列队行进的神仙。那优美的造型,生动的体态,将天王、神将那种“虬须云鬓,数尺飞动,毛根出肉,力健有余”的气派表现得淋漓尽致,那冉冉欲动的白云,飘飘欲飞的仙子,使整幅作品具有“天衣飞杨,满壁风动”的艺术感染力。全幅作品没有着任何颜色,却有着强烈渲染效果。作者运用流畅的线条,描绘稠密而重叠的衣褶,所有人物神情各异,神采飞动。构图整齐而不呆板,人物的安排也参差有致,组织地繁复而不显杂乱。画面强调照应,又适当注意变化,使人物动态一致、倾向一致,服饰大致相似的人群,通过微小的转侧和顾盼,得到相互之间的呼应。画中线条严谨、简练、流畅,有的线长达几米。面部表情能用各种不同的线来表现,眉眼特别有神,皱眉肌的变化,以及眼与其他各部的关系处理得准确巧妙,从而使同样严肃的面孔上显示出各种不同的个性。
《八十七神仙卷》是我国美术史上极其罕见的经典传世之作,代表了中国古代白描绘画的最高水平,其艺术魅力堪与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比肩,我国著名画家徐悲鸿认为此卷“足可颉颃欧洲最高贵名作”。潘天寿曾评论此画:“全以人物的衣袖飘带、衣纹皱褶、旌旗流苏等等的墨线,交错回旋达成一种和谐的意趣与行走的动,使人感到各种乐器都在发出一种和谐音乐,在空中悠扬一般。”因场面之宏大,人物比例结构之精确,神情之华妙,构图之宏伟壮丽,线条之圆润劲健,而被历代画家艺术家奉为圭臬。
《八十七神仙卷》历经唐、宋、元、明、清各代千余年,其流传经过已成千古之谜。清朝末年流落海外。1937年5月,徐悲鸿在香港花高价从德籍人手中购得,并将此卷定名为《八十七神仙卷》,并亲手将一方刻有“悲鸿生命”四字的印章,小心地打印在画面上。1942年5月《八十七神仙卷》被盗,1944年花钱赎回,《八十七神仙卷》终于又回到了徐悲鸿手中。只是画面上盖有“悲鸿生命”的印章已被挖去,题跋也被割掉。1953年,徐悲鸿去世后,夫人廖静文将此卷无偿捐献给国家。该画现保存在徐悲鸿纪念馆,并为镇馆之宝。《八十七神仙卷》栉千年之风,沐五朝之雨,送给今人一份厚重的文化遗产,实在是艺术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
2011年9月26日,为了反映悠久灿烂的中国绘画艺术,中国邮政发行了一套《八十七神仙卷(局部)》特种邮票,全套6枚,其中第一枚为“八十七神仙卷(局部)”。画面取自《八十七神仙卷》中的真人形象。

《八十七神仙卷(局部)》特种邮票
第二枚为“八十七神仙卷(局部)”。画面取自《八十七神仙卷》中的扶桑大帝形象。
《八十七神仙卷(局部)》特种邮票
第三枚为“八十七神仙卷(局部)”。画面取自《八十七神仙卷》中的东华帝君形象。
第四枚为“八十七神仙卷(局部)”。画面取自《八十七神仙卷》中的华盖玉女形象。
《八十七神仙卷(局部)》特种邮票
第五枚为“八十七神仙卷(局部)”。画面取自《八十七神仙卷》中的南极帝君形象。
《八十七神仙卷(局部)》特种邮票
第六枚为“八十七神仙卷(局部)”。画面取自《八十七神仙卷》中的甲胄神将形象。
《八十七神仙卷(局部)》特种邮票
本套邮票分别表现长卷中六个精彩的局部画面,设计新颖、独具匠心、注重创新,将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与邮票文化充分融合,使绘画艺术的无穷魅力在方寸之间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无论从形式和审美上都比以往有较大突破,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珍藏价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