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彩斑斓的文物世界(二四七)孔府
文物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
它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文物是指具体的物质遗存,它的基本特征是:第一,必须是由人类创造的,或者是与人类活动有关的;第二,必须是已经成为历史的过去,不可能再重新创造的。目前,各个国家对文物的称谓并不一致,其所指涵义和范围也不尽相同,因而迄今尚未形成一个对文物共同确认的统一定义
。我国方寸世界中文物题材非常丰富,有壁画、画砖、青铜器、唐三彩、金玉器等名目繁多,丰富多彩。
《孔庙、孔府、孔林》特种邮票《孔府》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他首创私学,将教育推向民间,总结出丰富的教学经验。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有关孔子的政治、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主要保存在这本书中。孔子的贡献是伟大的,孔学是属于全人类的。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儒家学说对中国、乃至世界文明都有深远的影响,全中国各地都有孔庙祭祀孔子。
孔庙、孔府、孔林合称为“三孔”位于山东省曲阜市,是中国历代纪念孔子,推崇儒学的表征,以丰厚的文化积淀、悠久历史、宏大规模、丰富文物珍藏,以及科学艺术价值而著称。“三孔”是包括孔子及其后裔的宗庙、墓地和宅邸在内,总占地面积约2.33平方公里。
2010年9月28日,为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和展示世界文化遗产,中国邮政发行了《孔庙、孔府、孔林》特种邮票,全套3枚,其中第二枚为“孔府”。画面主图为孔府重光门,背景为《论语》古籍本和《论语》中的精典语句。 孔府,又称衍圣公府,位于孔庙的东侧。孔府是孔子嫡系子孙居住的地方。随着孔家地位扶摇直上,孔府家宅也渐具规模。宋宝元年间(1038—1040年)始建新邸,宋至和二年(1055年)封孔子46代孙孔宗愿为“衍圣公”,宋徽宗时封为世袭“衍圣公”,孔府也就称“衍圣公府”。后又多次重修扩建。现在的孔府基本上是明、清两代的建筑,包括厅、堂、楼、轩等463间,共九进院落,是一座典型的中国贵族门户之家,有号称“天下第一人家”的说法。前为官衙,后为内宅,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官衙与内宅合一的典型建筑。现在孔府占地240多亩,分前后九进院落,中、东、西三路布局。东路为家庙、慕恩堂。西路为学院,有红萼轩、忠恕堂、安怀堂、南北花厅等。中路为主体建筑,以内宅为界,前为官衙,设三堂六厅(大堂、二堂、三堂,管勾厅、百户厅、知印厅、掌书厅、典籍厅、司乐厅);后为内宅,设前上房、前堂楼、后堂楼、后五间。最后是孔府的花园,是历代衍圣公及其家属游赏之所。邮票画面上的重光门是孔府二门内的一座小巧玲珑、别具一格的屏门,门为木结构,四周不与垣墙连属,独立院中。门额上的牌匾写着浮光跃金的四个大字“恩赐重光”,这座门楼因此被人们称为“重光门”。旧时亦称之为“垂珠门”。始建于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高5.95米,长6.24米,宽2.03米,四柱三间三楼垂以莲花,明间略高,檐下施一斗二升云拱,明间平身科二攒,次间一攒,梁架结构,前后各有四个倒垂的木雕莲蕾,建筑学上称“垂花门”。莲花,出淤泥而不染,向来是清廉纯洁的象征,在此寓意衍圣公府高尚廉洁,清白无瑕。中间四柱立于须弥座抱鼓石上,有抱牙板扶持。柱顶以云拱承脊檩,担梁下垫通长替木,柱头云拱与平身科云拱等大。云拱线条顺畅,形象饱满。整座门比例匀称,造型庄重,为明代前期建筑的上乘之作。在孔氏家族的心里,“重光门”不仅代表着皇室对祖先孔子的崇敬以及对孔子后裔的特殊礼遇,更是关系到孔氏家族的风水命脉,是孔府建筑中的灵魂。神圣的重光门不可随意开启,唯有在喜庆大典、迎接圣驾、宣读诏旨或重大祭祀活动时,才能在十三响明朗的礼炮声中,将两扇门徐徐开启。画面《论语》语录为“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这段话出自《论语·颜渊第十二》,意思是:仲弓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出门如遇见尊贵宾客,使民如参与隆重的祭祀。自己不愿意的事,不要施加于他人。无论仕诸侯,还是卿大夫,都不怨天尤人。”仲弓说:“雍虽姿质愚钝,请允许我照这话去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