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彩斑斓的文物世界(二二八)石涛作品 听泉图
文物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
它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文物是指具体的物质遗存,它的基本特征是:第一,必须是由人类创造的,或者是与人类活动有关的;第二,必须是已经成为历史的过去,不可能再重新创造的。目前,各个国家对文物的称谓并不一致,其所指涵义和范围也不尽相同,因而迄今尚未形成一个对文物共同确认的统一定义
。我国方寸世界中文物题材非常丰富,有壁画、画砖、青铜器、唐三彩、金玉器等名目繁多,丰富多彩。
《石涛作品选》特种邮票《听泉图》
石涛(1642一1707),中国清代画家,僧人。本姓朱,名若极。幼年出家,法名原济,字石涛,别号大涤子、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等。他是明宗室靖江王赞仪之十世孙,原籍广西桂林,为广西全州人。曾拜名僧旅庵本月为师,性喜漫游,早年屡游安徽敬亭山、黄山,他因逃避兵祸,四处流浪,得以遍游名山大川,饱览“五老”、“三叠”之胜。从事作画写生,领悟到大自然一切生动之态。至康熙朝,画名已传扬四海。中年住南京,51岁移居扬州,在扬20余年创作了大量作品,开启了“扬州画派”,影响了“扬州八怪”。他既有国破家亡之痛,又两次跪迎康熙皇帝,并与清王朝上层人物多有往来,内心充满矛盾。在清高自许与不甘岑寂之间矛盾地渡过了一生,好在他聪明绝顶,巧妙地把这种矛盾发泄到他的画作之中,所以他的作品纵横排闼、闪转腾挪,充满了动感与张力,这也正是他异于常人的高明之处。 晚年他在扬州旧城大东门外建大涤草堂,还设计建造园林。与弘仁、髡残、朱耷合称“清初四高僧”。石涛工诗文,善书画。其画擅山水,兼工兰竹。其山水不局限于师承某家某派,而广泛师法历代画家之长,将传统的笔墨技法加以变化,又注重师法造化,从大自然吸取创作源泉,并完善表现技法。作品笔法流畅凝重,松柔秀拙,尤长于点苔,密密麻麻,劈头盖面,丰富多彩;用墨浓淡干湿,或笔简墨淡,或浓重滋润,酣畅淋漓,极尽变化;构图新奇,或全景式场面宏阔,或局部特写,景物突出,变幻无穷。画风新颖奇异、苍劲恣肆、纵横排奡、生意盎然。其花鸟、兰竹,亦不拘成法,自抒胸臆,笔墨爽利峻迈,淋漓清润,极富个性。石涛的绘画,在当时即名重于世,由于他饱览名山大川,“搜尽奇峰打草稿”,形成自己苍郁恣肆的独特风格。
2009年3月22日,为纪念石涛在绘画艺术上杰出的成就和弘扬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国家邮政局发行了《石涛作品选》特种邮票,全套6枚,其中第二枚为《听泉图》。纸本设色,立轴165×44.3厘米,现藏于天津博物馆。画作中下部为耸立的两座山峰,苍松凌空,两峰间有清泉直下,泉上是一水阁横连于两峰之间,阁中一高士,正侧耳静听潺潺流泉。整幅画面构图奇特,布局新颖,笔法畅快沉着,灵活运用了各种笔势,淋漓尽致的描绘出自然山水变幻莫测的风貌。右边自题诗云:“天峭危峰万仞青,飞虹千尺走雷霆。不知何处餐霞客,日日凭栏洗耳听。”本套邮票采用连票形式,6枚邮票题材广泛,给人各个角度的享受,诠释出石涛在各个时期和审美情趣。湖水静谧,泉水清冽,柔菊飘香、竹梅相傍,人马共行,幽蓬伴缘。动静对比,墨白相对,有自然风景还有生活气息,不仅有视觉的美感似乎又有听觉的享受。画面质朴自然,清新大气。“邮中有画,画带邮韵”,在方寸间彰显中国古代画作的古韵和神采。同时采用了微缩文字,为石涛作品选“STZPX”拼音第一个字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