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彩斑斓的文物世界(二二五)漳州木版年画
天仙送子
文物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
它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文物是指具体的物质遗存,它的基本特征是:第一,必须是由人类创造的,或者是与人类活动有关的;第二,必须是已经成为历史的过去,不可能再重新创造的。目前,各个国家对文物的称谓并不一致,其所指涵义和范围也不尽相同,因而迄今尚未形成一个对文物共同确认的统一定义
。我国方寸世界中文物题材非常丰富,有壁画、画砖、青铜器、唐三彩、金玉器等名目繁多,丰富多彩。
《漳州木版年画》特种邮票《天仙送子》
漳州木版年画主要流传于漳州的芗城区和闽南、岭南一带。是一种在木质平板上镌刻画稿(分色版和墨线版)后,以短版法套印于纸上的民间版画艺术。主要品种有:门画,如《神荼郁垒》;门顶画,如《狮衔剑》;中堂画,如《和合仙》;独幅画,如《老鼠娶亲》;连环画,如《孟姜女》;此外还有博古、动物图,原共计200余种,现存65种。漳州木版年画其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在有色纸上套印各种粉色。印时,产生的厚薄肌理,斑驳灿烂,变化多端,印厚的地方,有重量感、凸凹感,大红大绿,大俗大雅;印薄的地方,底色散透出来,空灵又虚幻抽象,不发闷透气,十分古趣。薄色与厚色重叠,可称“软硬兼施”,色调丰富、神秘、奇幻、意外。在黑色底纸套印彩版时,还大胆用金、银印线压色,富丽大气,金碧辉煌,为其他地区罕见,堪称绝顶。 漳州木版年画是中国木版年画中的一朵奇葩,艺术源远流长,始于宋,兴于明、盛于清,有史料称“宋刻书之盛,首推闽中”,至今已五百余年。它造型夸张,主题突出,强调图案性,纯朴古雅,色块雄浑,好用大红大绿,对比强烈,黑线条上继承了北方木版年画的粗犷简洁,又流露出漳州人的纤巧细腻,长短结合,曲直相掺,圆转、曲动柔和,透出一种拙朴和秀逸的美感。2006年5月20日,《漳州木版年画》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1月18日,为了展示中国特有的民间绘画艺术遗产,国家邮政发行了一套《漳州木版年画》特种邮票,全套4枚,第三枚为“天仙送子”。该年画为明代作品,41×23厘米,现藏于漳州颜锦华木版年画馆。图案描绘了门神张仙,一身华丽打扮,五绺长髯,一手持金弓银弹,一手抱婴童,婴童手持灵芝(“弹”与“诞”同音暗含“诞生”之意,灵芝暗含长生之意)为人送子而来。整个画面人物表情和蔼、生动自然、造型流畅,此类门神常作为新婚夫妇的吉祥年画。是漳州年画中的精品。“天仙送子”表现的是祈子之神张仙送子的民间传说。据《历代神仙通鉴》记载,张仙是五代时期的一位道士,在青城山修道成仙,他擅长弹弓射击,百发百中,专射妖魔鬼怪。另有一种说法,认为张仙是五代时后蜀的皇帝孟昶,孟昶降宋后他的爱妃花蕊夫人被宋太祖收进后宫,不久,孟昶被宋太祖害死,花蕊夫人怀念孟昶,将他挟弓射猎的画像挂在房中予以祭祀,宋太祖问起画像来历,花蕊夫人急中生智,说是蜀地张仙经常祭祀可以得子。到北宋之初,“张仙送子”的说法已经流传开来。本套邮票画面采用二红二白为底色,选取漳州木板年画的代表作,镌刻着历史的印迹,体现了独特的地方色彩和淳朴古老的民族风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