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文物
http://img.okcang.cn/img/2011/11/22/170719_4ecb66479993f.jpg
中国古代的神话与传说中,龙是一种神异的动物,具有九种动物合而为一之九不像的形象,为兼备各种动物之所长的异类。具体是哪九种动物尚有争议。传说多为其能显能隐,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登天,秋分潜渊,呼风唤雨,而这些已经是晚期发展而来的龙的形象,相比最初的龙而言更加复杂。中国是龙的国度。远在七八千年前,龙的形象就已经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孕育、萌生了,并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在悠远而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龙的形象也在不断更新变化。这套龙(文物)邮票,即选取了不同时代有代表性的文物珍宝中的龙形象,具体而生动的展示了龙形象的演变过程。封建时代,龙是帝王的象征,也用来指至高的权力和帝王的东西:龙种、龙颜、龙廷、龙袍、龙宫等。龙在中国传统的十二生肖中排第五,其与白虎、朱雀、玄武一起并称“四神兽”。为了庆祝庚辰龙年的到来,国家邮政局于2000年3月7日发行一套龙文物的邮票(2000--4),给千禧龙年增添了新的喜庆。邮票全套六枚,除第一枚面值60分和第六枚面值2.80元,其余均为80分。中国是龙的国度,远在七八千年前,龙的形象就已经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孕育、萌生了。我们去博物馆或看文化史的著作,经常会看到一些史料中有龙的字样或图样。
新石器•玉龙
战国•龙形玉饰
汉•青龙瓦当
龙,威武雄健,是我国历代人民智慧和理想的结晶,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征。龙起源于五千年前的原始社会。几千年来人们把龙看作是神圣、吉祥之物,代代相传,在漫长的演进历程中,龙的形象融入了中华文明不同发展时期的文化内涵,成为古人理想和智慧的化身,并不断得到完善,形成了丰富完整的龙文化。表现龙的文物非常丰富,许多都是传世国宝。邮票表现了不同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文物中龙的形象。

新石器•玉龙
第一枚《 新石器时代•玉龙》,面值60分。1971年出土于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这件玉龙为墨绿色,长50多厘米,高26厘米,体卷曲呈C形,嘴部前冲,略向上弯曲,被称为“中华第一龙”,它梭形细目,长鬃飘举,细体内弯,卷尾有力,极富动感,为已知红山文化动物形玉器中最大的一件。红山文化玉龙的制造年代为新石器时代,材料为玉,
红山文化是距今一个五、六千年间在燕山以北、大凌河与西辽河上游流域活动的部落集团创造的农业文化。红山文化遗存最早发现于1921年。1935年对内蒙古赤峰红山后遗址进行了发掘,1954年提出了红山文化的命名。70年代末在辽西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调查,发现了近千处遗址,并对辽宁喀左东山嘴、建平牛河梁遗址群开展了大规模的发掘,使红山文化研究进人一个新的阶段。它是距今约5000年以前红山文化的产物,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带想象意味的龙,有“天下第一龙”之称。

战国•龙形玉饰
第二枚《战国•龙形玉饰》,面值80分。战国•龙形玉饰1978年夏出土于湖北省随州市(当时的随县)城西一公里处的擂鼓墩曾侯乙墓内棺,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属国家一级文物。这件龙形玉饰为青玉色,长11.3厘米,宽7.7厘米,造型奇特,龙身细长,边缘阴刻斜线纹,龙身遍饰谷纹,作飘举攀升状,形态十分生动。出土的龙形玉饰为一对,该邮票图案是位于右侧的那枚玉佩,龙形生动,充满活力,在厚仅0.6厘米的弧形玉片上,作者把想象中龙的腾跃姿势:俯首屈颈,尾上翘,前爪提起,后爪蹬地,正跃然而起的瞬间姿态镂空勾勒出来,活灵活现予以展示,给人以强烈的艺术冲击感染。春秋战国时期工艺美术兴旺发达,各诸侯国的玉器制作工艺精湛,此玉饰即为战国时期龙纹图案的代表作之一。这种呈S形的龙形,承传商周纹饰,具有古拙的灵感。云纹的出现,既是一种纯正的装饰,展现了龙的飘举飞动,也包含了人们希望生前腾达死后升天的美好意愿。

汉•青龙瓦当
第三枚《汉•青龙瓦当》,面值80分。这块汉代青龙瓦当1956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西北5公里处的汉长安城遗址,现藏于陕西省博物馆。瓦当俗称瓦头,古建筑的一种构件,是屋檐最前端的一片瓦顶端下垂的特定部分,即瓦面上著有花纹垂挂圆型的挡片(也叫滴水檐),起着保护木制飞檐和美化屋面轮廓的作用。瓦当图案以文字为主的称为“文字瓦当”,以动植物及其它纹饰为主的称为“图像瓦当”。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是瓦当工艺发展的鼎盛时期,因此有“秦砖汉瓦”之说。瓦当有圆形和半圆形两种,圆瓦当是由半圆瓦当发展而来的。汉代大型建筑在构件设计上都饰有驱邪的形象,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居多,分别代表东、南、西、北四方和春夏秋冬四季,称为四神或四灵。青龙被赋予腾云驾雾、呼风唤雨的能力,象征东方、左方、春天,为四灵之首。为灰陶,模制,圆形,边廓较宽,略有残损。瓦当上的青龙躯体强健,颈、腹下有鳞甲,肋间生翅,背部上还有表示东方初生的太阳。形象极为勇武,洒脱奔放,活灵活现,做工手法细腻,鳞甲刻画清晰,布局充实丰满,是汉代图像瓦当中的精品。此瓦当边轮甚宽,为西汉晚期作品。 邮票上的圆瓦当龙纹呈蛇状形态,龙的躯体作“S”形蟠曲飞舞,四肢、须发随着舞动的躯体而飘飞,虽然四肢三爪还带有走獣的遗痕,尾部也有虎尾的影子,但在这飞扬流动的节奏中,也显出一种雄浑的气势,给人一种向上的力量。

唐•盘龙纹铜镜
金•坐式铜龙 清•紫檀宝座嵌螺钿云龙

唐•盘龙纹铜镜
第四枚《唐•盘龙纹铜镜》,面值80分。唐•盘龙纹铜镜为唐代的金属器,出土于郑州热电厂工地,现收藏于郑州博物馆。铜镜是我国古代妇女梳妆用的生活用品,其使用年代可上溯至殷商时期。镜中央设纽,便于穿带悬挂和把握。唐代铜镜铸造业进入鼎盛时期。邮票上的盘龙纹铜镜,又称“盘龙镜”,铜镜呈葵花形,高卷边,镜体厚重,中心有半球形钮,直径19.5厘米,其背饰的龙纹奔腾飞跃。铜镜中巨龙灵动逼真,气势雄健,具有较强的立体感。头部曲颈回顾,张口吐舌,四爪向各方伸展,龙身婉转自如,纵横往复,尾部向上往后卷曲,身体通饰鳞片,细密而工整。龙体周围衬有4朵流云,疏密得当,显得生机勃勃,雍容华贵。镜边缘相间饰花草蝴蝶。此镜造型完美,工艺精细,反映了唐代龙纹镜的制造成就。

金•坐式铜龙
第五枚《金•坐式铜龙》,面值80分。金•坐式铜龙是金代文物,1965年出土于黑龙江省阿城市上京会宁府皇城遗址西侧,东距宫殿址约400米,西距城外的金太祖完颜阿骨打陵址近500米,现藏于黑龙江省博物馆。坐龙为紫铜实铸,通高19.6厘米,重2100克,造型设计为躬身踞坐,尾部上翘,尾端上卷成旋,足肢粗壮,爪为三趾,右前趾着地并与后趾连接,左前足抬起,中间饰流云一缕与后足趾相接,自两趾沿腿部,分别雕有云带纹直达肩部,至顶端又分成两缕,卷饰于背上,与头顶部5朵飘飞的鬃毛连接呼应。此坐式龙造型匀称,线条流畅,各部位映衬呼应,浑然一体。龙首的比例稍大,但悠扬的姿态,半张的龙口(口内应含铜珠1颗,惜已失去),似在端视前方,平添了几分威严之气。据推定,此件坐龙为金代中早期皇室御用之物。
“龙”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它既是人们崇拜的神物,也是吉祥喜庆的化身。至唐宋以后封建帝王皆以“真龙天子”自居,龙成了最高封建权威的象征。在历代工艺品中,龙的造型、龙的图案亦随处可见。

清•紫檀宝座嵌螺钿云龙
第六枚《 清•紫檀宝座嵌螺钿云龙》,面值2.80元。紫檀宝座长148厘米、宽90厘米、高66厘米。用紫檀木制成,靠背用螺钿、玳瑁、染牙、寿山石镶嵌成云龙、蝙蝠、寿字图案,座四周镶嵌螺钿变体夔文,该图案是紫檀宝座左侧的云龙图案,龙形蟠曲飞舞,龙纹精细工整,造型隽雅优美,画面宏丽辉煌使这把龙椅豪华繁缛,气派非凡。它是宫廷龙纹造型的典型代表,是我国数千年来龙形演变中美的结晶。紫檀宝座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http://img.okcang.cn/img/2011/11/22/170719_4ecb66479993f.jpg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