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挂历上的每一张,都被一天天撕去了,今天换上了2021年的挂历。不记得从那年起,不盼望过年了,每天都是好日子,而好日子过得太快,一眨眼,又过了一年。
2020年的最后三个月里,我开始着魔似的画国画,宛若重生,收获颇丰。而更可喜可贺的是,从11月31日开始,社区医院的曹忠明大夫每天晚上上门给秋华扎针灸。曹大夫的环通针和传统针灸不同。他的理念是:人体经络每四条形成一个小环,三组环并列运行。从气血运行角度来讲,运行一个大环和运行3个小环的效率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这次扎针灸和秋华原来扎针灸有很大不同。从针灸的第二天起,就有明显改变。现在已经33天了。原来起夜至少三次,现在起夜一次;原来老无意识流口水,现在基本不流口水了;原来说话不清楚,现在说话比原来清楚了;原来夜里睡觉,无法自己翻身,现在可以借助我的一点力,自己翻身了……。这些向好的转变,对病人来说是“月球一小步,人类一大步”的狂喜。当我写下这些感受时,突然意识到,对健康的人来说,正常的睡眠,不流口水,口齿清楚,能自己翻身等正常的生理机能,对有些病人来说就是奢望。而对照顾病人的我来说,也是考验。很多人都觉得这么多年的磨砺,居然没有把我变成一个怨妇。这确实需要一个由难以接受到逐渐适应的过程。长期生活在病人身边,我能体谅病人的感受,从而能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并且在这个环境下,调整我自己的生活。我读过许多作家在监狱写的书,也有出了监狱写的。欧亨利一生两度入狱,出狱后成了小说家;王尔德的《雷丁监狱之歌》,约翰班扬的《天路历程》
,塞万提斯一生多次入狱,后来在混乱不堪的贫民窟里写就了《堂吉柯德》。我们没有理由强调客观原因,重要的是在无法改变的环境下自我调整。我想,他们在监狱里也一定有最初的难以接受,到后来的习以为常,然后在可能在情况下,做想做并且能做的事。以自己的方式体验和观察生活并记录下来。
前几天看了一部电影《帕特森》,男主人公帕特森是公交车司机,每天的生活循环往复。相同的时间起床,上班,遛狗,喝酒聊天…。庸常生活的唯一亮点是他写诗。他喜欢观察生活,倾听乘客的交谈,观察生活中人们的蜚短流长,从不同角度欣赏城市的浮光掠影,并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付诸笔端,诗很自然地流淌出来。他不想成为诗人,只是自娱自乐的精神寄托。但是有一天,他用来写诗的秘密笔记本被狗狗撕咬成为碎片。面对这些无法挽回的碎片,他惶惑不已,无可奈何,又必须接受这个现实。我看到一篇影评,让我感同身受“消化是一件残忍而自然的事。它类似于’算了’,我们一边若无其事,一边把那个结石般的固状物费劲地整个吞下;但它又是一件无比自然的事,任何一个活着的人,在再次吞咽之前,都需要把之前的囤积消化干净”。我理解“消化”
这回事,那些让我难以接受的事情,我最终还是接受了。在这里狗狗撕碎的是帕特森写满诗的笔记本,我被撕碎的是我的正常生活。
电影的结尾,帕特森在瀑布前,遇到一位日本人,他送给帕特森一个新的空白笔记本,说:“有时候,空白代表更多的可能。”
对我来说,挂历上的每一个日子都是一个个空白。新的一年,我将以我旺盛的生命活力,无穷的创作欲望,求知若渴的精神,感悟生活和重建生活的能力,填满那一个个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