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斛珠·元夜月蚀》纳兰性德
(2015-09-25 10:51:38)
标签:
文化古诗词情感教育 |
分类: 纳兰性德词 |
《一斛珠·元夜月蚀》
纳兰性德
星球映彻,一夜微褪梅梢雪。
紫姑待话经年别,窃药心灰,慵把菱花揭。
踏歌才起清钲歇,扇纨仍似秋期洁。
天公毕竟风流绝,教看蛾眉,特放些时缺。
【注释】:
元夜:元宵。
星球:一团团的烟火。
紫姑:传说中的厕神,又名子姑。传说紫姑为李景妾,因为大妇所妒,常被役为秽事,死后为神。
窃药:比喻求仙。神话传说中的后羿在西王母处得到不死神药,被他的妻子嫦娥盗走,食后成仙奔月。
菱花:菱花镜。
清钲(zhēng):指锣声(表示月食结束)。钲,古代军中乐器,行军时敲击以节制步伐。古代习俗,认为月蚀是月亮被天狗吃掉了,因而月食时敲锣以吓退天狗。
扇纨(wán):纨扇,白色丝绢做的团扇,此处指月亮。
秋期:指七夕,牛郎织女相会之期。
蛾眉:形容女子细长的眉毛,此喻月食时部分明亮处。
些时:一会儿。
【译文】:
元宵夜,到处都是花灯和焰火,梅梢的积雪竟在这一夜里微微地融化了一些。紫姑正欲与人诉说多年的离情别绪,嫦娥却在懊悔着当初偷了仙药独居月宫,不愿揭开镜面化妆(月华被深深地掩住了)。驱逐天狗的铜锣声停了下来,月亮又露出了脸来。人们踏歌欢响,月亮也恢复了七夕时的皎洁。天公也够风流的,为了看一眼月儿那弯弯的蛾眉,竟特地制造了这一次月蚀。
【创作背景】
此词具体的创作年代有争议,一说作于康熙三年(1664)的元宵之夜,其时京城月蚀。赵秀亭《纳兰丛话》(续):“清康熙三年甲辰(1644年),陈维崧作《宝鼎现·甲辰元夕后一日次康伯可韵》词,题注云:‘是岁元夜月食。’黄天骥据称:纳兰性德一生,逢元夜月食惟此一次,故其《一斛珠·元夜月食》词必作于康熙三年。且谓:性德是年十岁,《一斛珠》为性德可考知之早年之作。按,《通志堂集》载元夜月食词二阕、诗一首,十岁童子竟能连赋诗词数首,颇难置信。《一斛珠》词又有‘窃药心灰’语,则必非十龄孩童之口吻。黄氏之说实不可取。检天文学有关文献,知月食原有规律,前次月食后,隔十八年又九日或十日必重为月食。若十八年间五值闰,则加‘十日;四值闰,则加九日。此即所谓‘沙罗周’。康熙三年元夜为公历1664年2月11日,尔后十八年间五值闰,则当于公历1682年2月11日再加10日之时重遇月食,时为1682年2月21日,对应阴历恰为康熙二十一年正月十五日。此次元夜月蚀方为性德作词之时,性德时年二十八岁。性德一生,逢元夜月食共二次,非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