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式太极拳85式(揽雀尾:左掤右掤)

标签:
太极拳85式傅钟文杂谈 |
分类: 传统杨式太极拳 |
http://s9/mw690/002QpSIOgy6SbOMsAMEf8&690
揽雀尾为太极拳体用兼全之总手,即推手所谓黏连贴随,往复不离不断,遂以雀尾比喻手臂,故总名之曰:揽雀尾。其法有四:曰掤、捋、挤、按。
由起势,设敌人对面用左手击我胸部,我将右足即向右侧分开坐实,随起左足往前踏出一步,屈膝坐实,后脚伸直,遂为左实右虚,同时将左手提起至胸前,手心向 内,肘尖略垂,即以我之腕贴在彼之肘腕中间,用横劲向前往上掤去,不可露呆板平直之像,则彼之力即为我移动,彼之部位亦自不稳矣。(右掤和捋两式合在一起)
【备注】:
文中划线部分是在1963年出版的《杨式太极拳》基础上增加的。以下同,不一一说明。
扎西《感恩太极》:右脚尖外展60度,右掌随腰微外旋,弧形抄掤于胸前,离胸部约三个平拳,左掌坐掌于腹前随腰右转。继续右转腰,右胯随下沉而外旋里收(这是第一个要注意的“里收”,形如坐凳,后面好多动作都要如此)。
动作二:右腿继续渐渐下蹲坐实,左脚向左前(南)迈出一步,脚跟先着地,脚尖斜朝西南(左足尖与右足弓在同一条南北线上),随着重心渐渐移向左腿而至全脚踏实,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当左脚前迈时,身体稍向左转,当左脚跟一经着地,身体即渐渐右转。同时,左肘稍屈,以左小臂向左上弧形掤出,左掌高与肩平,腕微里屈,掌心斜朝右面上方,手指斜向上;右掌向右下弧形采至略高于胯(不要两掌先同向而行作挤状),掌心朝下,手指朝前,坐腕。眼向前(西)平视,眼神要关及两掌左右分开。
1963版《杨式太极拳》:随着重心渐渐移向左腿而至全脚踏实,脚尖斜朝西南。右掌向前而右弧形下采至高与胯齐。
扎西《感恩太极》:两臂成斜抱掌。左脚内扣约40度。左臂劲点在前臂外侧和肘部,可肘打、可掤、可挒。
陈炎林的也是两肘斜相对,但以左手肱部向左侧前掤。
凡有提腿的动作,都要意念到膝盖上,以膝盖领劲,才能做得轻灵,后面的提腿上步、分脚、蹬脚、摆莲都如此。
【备注】:
1963版《杨式太极拳》:右脚经左踝内侧弧形向前提起。
扎西《感恩太极》:身体左转至中线朝西南,左胯根外旋、里收、下沉。左臂随转腰边沉边内旋至掌心斜朝下。
扎西《感恩太极》:微向右转腰,开右胯,右脚向右迈出,两脚横向间距与肩同宽。此时重心仍在左腿,松腰落胯。右臂由里向外右下向上,随右弓步向前掤出。左掌随右臂掤出而微坐掌前推。到位时,右掌心朝后微上扬,右肘与右膝上下相对。左掌中指对着右腕,距右腕一个平拳。身体中线对准西南微偏西,肩胯上下对齐。
赵斌《杨氏太极拳》:
动作:1、腰微左转,左胯根微外旋内收下沉,使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右腿自然领起,右脚经左踝内侧弧形自然提起,膝尖和足尖朝前。随转体,左臂内旋,左肘尖向左后微下撤,掌心朝右下,移于左胸前一尺许,沉腕。同时右掌由右向左经腹前弧形前抄,臂外旋,使掌心翻朝左后上方,与左掌成抱球状,两臂呈弧形。眼神略顾及左臂后撤,即渐转向右臂前方平视。2、右脚向前,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逐渐移至右脚而全部踏实。弓右腿,蹬左腿,成右弓步。随着弓步,身体微向右转(与傅钟文的区别:傅的是“转后再弓”,赵的是“弓时再转”),右小臂向前上掤,掌心朝内,高与肩平,肘稍低于掌。左掌随右臂向前推出,指节朝上,掌心朝外,停于右腕节下,相距约一拳,沉肘坐腕。眼神顾及右手掤出,平视前方。
要领:1、凡弓步,所弓之膝前不超过脚尖,后则以垂直于脚跟为度,膝与足尖方向一致。后脚膝节不能挺直,也不能太曲,而应寓意于直中有松。前腿承担约十分之七之重量,后腿承担约十分之三之重量。前弓脚尖朝正前方,后蹬之脚尖外撇45度到80度,而全脚掌着地,横向距离约肩宽。凡弓步,胯根需微撑开,使裆部有虚圆之感。2、凡掤出之手,肩关节不可前探,手臂不可过于前掤,身体不可过于前扑,需做到裆沉胯落,脊节既拔且松,然后才能气舒劲整。3、此势劲点在小手臂前上侧,左手助之。掤为第一防线,力出于骨,劲蓄于筋,不求皮肉坚厚,而求气沉骨坚。掤势如水负舟,周身弹簧,先实丹田气,次紧顶头悬,是为掤法。
用法:设对方用右拳向我胸部击来,我以右手腕关节截击对方的肘腕关节。而右脚落地时,有踏、蹬之意。
1.身体左右转动时要以腰为轴,身体须正直,后面所有转体动作都必须这样做。
2.身、手、足等方面的动作都须柔缓,速度均匀。
3.身、手、足等方面的动作在文字叙述中虽有先后,但必须同时开始和同时完成,做到协调一致。所以《十三势行功心解》中说:“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4.《十三势行功心解》要求“迈步如猫行”。因此,凡步迈出都必须轻灵。例如该式右脚向右迈出,应以坐实之左腿渐渐下蹲来控制着迈出的右腿向前徐徐伸迈,才不致笨重。这也是“分清虚实”在步法上的一种表现。
5.凡弓步,弓腿之膝不可超出脚尖;蹬腿的脚掌和脚跟要全部着地,腿也不可蹬得挺直。一般以弓腿负担体重十分之七,蹬腿负担体重十分之三。膝要与脚尖方向一致。
6.右臂前掤须与肩平,不可偏高或偏低;掤出时肩关节不可前探;不可过于前掤,要以上体直立前移而右膝盖不超出脚尖为度,同时身体不可前扑。
7.重心前移时,腿、腹、胸、手须一致前去,“上下相随”,变动过程中也要保持立身中正。
8、要肩与胯合。左掤定式时,肩向西,胯关节也要向西;右掤开始,腰带左手向后微下撤,其时,胯关节转向西南,肩也要转向西南;右掤完成时,
1
杨澄甫在《太极拳体用全书》中写道:“揽雀尾是太极拳体用兼全的总手。”体用的念义是:体即拳架,用即用法;总手,就是综合性的精要动作。它含盖了杨式太极拳的基本技术要求。杨公的这句话可理解为:揽雀尾是练习杨式太极拳拳架和推手最基本的综合动作。
揽雀尾包括掤、捋、挤、按,是杨式太极拳的基本手法,是拳架、推手、技击的基础。祖辈在编制杨式太极拳套路时,将揽雀尾一势重复达6次之多,且将掤、
2
傅钟文先师曾不止一次提醒我们:“这个小圆圈很难打出来。”
接上势起(位置1)。
动作1,上掤。以右肘为轴,右掌随腰胯右转边略外旋边向右前上方(西南)掤起,至心口前(位置2),掌心斜朝下(约45度),含掤劲
动作2,回抹。右掌边略内旋边向里略向上抹转约半个小圆圈,至右胸前(位置3),掌心朝下略偏左(约15度),含抹劲,与向前抄至小腹前的左掌上下相合似抱球状。
动作3,似挤。右掌边略外旋边向左前上方顺势划弧至左锁骨前(位置
做动作
动作4
演练左掤式时的右掌好像转石磨似地划一个小圆圈,和演练单鞭的实脚转身、手挥琵琶时的掌心斜朝上、海底针时的“小立圆”、分脚时的四个方向等,均为傅师钟文所传传统杨式太极拳的演练特征之一,吾辈应当继承和弘扬。
3
当左小臂向左上方弧形掤出时,傅师钟文教我“用右手抓住左大臂”,然后以左肘为圆心,以左小臂为半径转动约45度做左掤手,这就是拳理中的“走手不走肘”。
4
上接起势。
动作1,左掌边外旋边向右抄至腹前,掌心斜朝上,与右掌相合似抱球状。
动作2,左掌顺势合再合,至两小臂(近腕处)上下交迭,这时左掌宜内旋,掌心朝右(拇指上扬)。
动作3,左掌边略外旋边向左上方经右掌下面(两掌心应接近)掤至左肩前,掌心朝右偏上。
上述动作3表明,当左掌在向左上方掤出时,以略外旋为宜,以确保“劲点移至近腕部桡骨一侧”,同时这种小臂外旋的练法,有利于沉肩坠肘、下盘稳固和练出整劲。
5
承接上势(起势)。
动作1,侧蹬撇脚。左腿略侧蹬,重心渐右移,右脚尖微翘以脚跟为轴,边下蹲边碾地外撇45度,当右脚掌着地,左脚跟随即离地;同时收沉右胯,腰胯右转约35度。
动作2,腰带脚。坐实右腿,右胯微收,腰胯继续右转约
动作3,实脚送虚脚迈出。腰胯左转约
动作4,里扣踏平。当左脚跟着地后,脚尖里扣30~45度踏平,左膝微弓,腰胯微右转。
动作5,右蹬左弓。蹬右腿,撑左腿,收左胯,重心渐左移,成左侧弓步(这种右蹬左撑收左胯的练法,使两脚植地生根,有利于练出掤劲,有利于避免膝盖超过脚尖的弊病,且可防止做侧弓步时腿先弓到,腰胯次之、手最后到位的常见病),同时腰胯继续右转约45度,身躯朝西。
6
做右掤时,左脚尖又朝向西南,右脚尖朝西;但在接做捋式时,左脚跟内碾,脚尖朝南偏西或西南偏南;做挤式时,左脚跟外展,脚尖又朝向西南;接着做按式的后坐步时,左脚跟又内碾;当双手前按时,左脚跟又外展。这种脚跟碾来碾去的练法是否允许?
“练拳时,根不移动”,即是说脚跟一落地不允许随意碾转,以免影响植地生根和向前的劲力。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