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杨式太极拳85式(揽雀尾:左掤右掤)

(2011-12-23 21:43:00)
标签:

太极拳

85式

傅钟文

杂谈

分类: 传统杨式太极拳
 第三势 揽雀尾(掤式)
http://s9/mw690/002QpSIOgy6SbOMsAMEf8&690
杨澄甫《太极拳体用全书》:揽雀尾掤法
揽雀尾为太极拳体用兼全之总手,即推手所谓黏连贴随,往复不离不断,遂以雀尾比喻手臂,故总名之曰:揽雀尾。其法有四:曰掤、捋、挤、按。
由起势,设敌人对面用左手击我胸部,我将右足即向右侧分开坐实,随起左足往前踏出一步,屈膝坐实,后脚伸直,遂为左实右虚,同时将左手提起至胸前,手心向 内,肘尖略垂,即以我之腕贴在彼之肘腕中间,用横劲向前往上掤去,不可露呆板平直之像,则彼之力即为我移动,彼之部位亦自不稳矣。(
右掤和捋两式合在一起
左 掤
动作一:右脚尖外撇45度,身体同时右转45度。随转体,重心渐渐移于右腿,右腿屈膝微蹲,左脚经右踝内侧向右提。同时,两手俯掌随腰转摆向右,右掌随转体自下经腹前弧形而上,经上腹前、右、外,再向右胸前向里抹转一小圈转回,掌心仍朝下;左手经腹前向右弧形抄至右掌下方,随抄随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右面上方等到手心朝右上方时,左手已到右手下右膝上方内侧。右掌螺旋上升,身躯螺旋下降;两掌相对如抱球状;右肘稍坠,略低于腕。两臂呈弧形。眼随转体平视转移,眼神稍先于右臂到达,并要顾及右臂。
备注
文中划线部分是在1963年出版的《杨式太极拳》基础上增加的。以下同,不一一说明。
赵斌《杨氏太极拳》1、两膝微屈,两胯根微收,身体略沉,两掌微起,重心落于两腿之间,成小马步。随着身体渐沉,右脚尖外撇60度,身随体转,重心渐移于右腿,屈膝坐实。随之左脚渐起,左脚尖向右至右踝内侧。与此同时,右掌随转体自下经腹前而上至右胸前约三个平拳,再向右向里向左抹转一个小圈,掌心朝下;左手也同时经腹前向右弧形抄至右掌下方,随抄随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右面上方。此时,两掌相对如抱球状,右肘稍坠略低于腕,两臂呈弧形。眼神随体平视,稍先于右臂领前,并要顾及双臂。2、右腿支持全身重量,身体微左转,左胯根松开,左脚朝正前方迈出一步,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移向左腿,左脚尖微朝内扣30度左右,全脚踏实,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此时的左脚尖同右脚掌心在一条直线上。当左脚跟落地,脚尖微扣,随着弓步时,身体渐向右转,朝正西。同时,左肘稍屈,小臂向左上弧形掤出,左掌高与肩平,不超过左膝,掌心朝右偏上,左肘与腕平微沉,肘尖与左膝齐;右掌向前而右弧形下采与胯齐,掌心朝下,坐腕,手指朝前,指节微翘。眼向前平视,眼神顾及两掌。其要领:1、《十三势行功心解》曰:“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本书在叙述手、眼、身、法、步之动作时虽有先后,但身体各部必须同时开始和同时完成,做到协调一致。2、分虚实,乃太极拳术第一要义。例如该式左腿前迈时,则全身皆坐于右腿,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即以坐实之腿渐渐下蹲,来控制所迈之步。迈步时,应先提起大腿(应该是大腿尽可能与地面平行),膝尖领起,小腿肌肉放松,脚跟似有探索性着地,方能避免上步时的笨重,做到“迈步似猫行”。3、两腿的虚实转换,身体的左右转动,均要以腰为轴。首先要做到松腰,松腰方能“气沉丹田”,下盘稳固,两腿有力而转动灵活。同时又要求有挺拔感,在松沉中有上拔之意,才能避免塌腰或猫腰之病,立身中正。《十三势歌》曰:“命意源头在腰隙,变转虚实须留意。”又曰:“刻刻留意在腰间,腹内松净气腾然。”习拳者不可不毕生求之。4、此势动作时,先以右手为主,劲点在掌缘,内含采意。左手掤出时以左手为主,劲点在肘尖,小手臂一侧,横劲,内含掤意。定势时,两手指方向不能散,顺着指尖方向顺延,似有弧形拢合之意,亦即劲力不能散。腰侧之劲与两手臂顺延之劲拢合,亦即劲力要整。

扎西《感恩太极》:右脚尖外展60度,右掌随腰微外旋,弧形抄掤于胸前,离胸部约三个平拳,左掌坐掌于腹前随腰右转。继续右转腰,右胯随下沉而外旋里收(这是第一个要注意的“里收”,形如坐凳,后面好多动作都要如此)。

  
动作二:右腿继续渐渐下蹲坐实,左脚向左前(南)迈出一步,脚跟着地,脚尖斜朝西南(左足尖与右足弓在同一条南北线上)随着重心渐渐移向左腿而至全脚踏实,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当左脚前迈时,身体稍向左转,当左脚跟一经着地,身体即渐渐右转。同时,左肘稍屈,以左小臂向左上弧形掤出,左掌高与肩平,腕微里屈,掌心斜朝右面上方,手指斜向上;右掌向右弧形采至略高于胯(不要两掌先同向而行作挤状),掌心朝下,手指朝前,坐腕。眼向前(西)平视,眼神要关及两掌左右分开。
1963版《杨式太极拳》:随着重心渐渐移向左腿而至全脚踏实,脚尖斜朝西南。右掌向前而右弧形下采至高与胯齐。

扎西《感恩太极》两臂成斜抱掌左脚内扣约40度。左臂劲点在前臂外侧和肘部,可肘打、可掤、可挒。

陈炎林的也是两肘斜相对,但以左手肱部向左侧前掤。
凡有提腿的动作,都要意念到膝盖上,以膝盖领劲,才能做得轻灵,后面的提腿上步、分脚、蹬脚、摆莲都如此。     

右 掤
动作一: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以腰带动身体微左转,右脚弧形向前提起。随转体,左肘向左后方微下撤,自然带动左掌下移于左胸前,随下移左臂内旋,竖掌(四指上扬),使掌心渐渐翻朝右面下方;右掌拇指上扬向左弧形抄至腹前,随抄随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里朝左面上方,与左掌成抱球状,两臂均呈弧形。眼神略顾左臂后撤,即渐渐转向右臂,转向前平视。
备注】:
1963版《杨式太极拳》:右脚经左踝内侧弧形向前提起。

扎西《感恩太极》:身体左转至中线朝西南,左胯根外旋、里收、下沉。左臂随转腰边沉边内旋至掌心斜朝下。
http://s1/middle/9b60aaeagb4c2d74f5500&690

动作二:身体微向右(西)转,右脚向前(西)迈出,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渐渐移向右脚,直至全部踏实,弓右腿,蹬左腿,成右弓步;同时随着转体右小臂同时向前(西)向上掤,右掌心稍向上(略阳),高与肩平,肘稍低于掌手背与小臂外侧齐平,以右小臂掤沾对方臂膀,以视其变,或掤发或捋化。右手以肘为轴前掤,是手的小臂动,肘基本上不动是谓“走手不走肘”左掌在右手腕关节稍下,右臂向前推出。眼向前平视,眼神要顾及右小臂前掤。
【备注】:
扎西《感恩太极》:微向右转腰,开右胯,右脚向右迈出,两脚横向间距与肩同宽。此时重心仍在左腿,松腰落胯。右臂由里向外右下向上,随右弓步向前掤出。左掌随右臂掤出而微坐掌前推。到位时,右掌心朝后微上扬,右肘与右膝上下相对。左掌中指对着右腕,距右腕一个平拳。身体中线对准西南微偏西,肩胯上下对齐。


赵斌《杨氏太极拳》:
动作:
1腰微左转,左胯根微外旋内收下沉,使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右腿自然领起,右脚经左踝内侧弧形自然提起,膝尖和足尖朝前。随转体,左臂内旋,左肘尖向左后微下撤,掌心朝右下,移于左胸前尺许,沉腕。同时右掌由右向左经腹前弧形前抄,臂外旋,使掌心翻朝左后上方,与左掌成抱球状,两臂呈弧形。眼神略顾及左臂后撤,即渐转向右臂前方平视。2右脚向前,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逐渐移至右脚而全部踏实。弓右腿,蹬左腿,成右弓步。随着弓步,身体微向右转(与傅钟文的区别:傅的是“转后再弓”,赵的是“弓时再转”),右小臂向前上,掌心朝内,高与肩平,肘稍低于掌。左掌随右臂向前推出,指节朝上,掌心朝外,停于右腕节下,相距约一拳,沉肘坐腕。眼神顾及右手出,平视前方。

要领:1凡弓步,所弓之膝前不超过脚尖,后则以垂直于脚跟为度,膝与足尖方向一致。后脚膝节不能挺直,也不能太曲,而应寓意于直中有松。前腿承担约十分之七之重量,后腿承担约十分之三之重量。前弓脚尖朝正前方,后蹬之脚尖外撇45度到80度,而全脚掌着地,横向距离约肩宽。凡弓步,胯根需微撑开,使裆部有虚圆之感。2出之手,肩关节不可前探,手臂不可过于前,身体不可过于前扑,需做到裆沉胯落,脊节既拔且松,然后才能气舒劲整。3此势劲点在小手臂前上侧,左手助之。为第一防线,力出于骨,劲蓄于筋,不求皮肉坚厚,而求气沉骨坚。势如水负舟,周身弹簧,先实丹田气,次紧顶头悬,是为法。

用法:设对方用右拳向我胸部击来,我以右手腕关节截击对方的肘腕关节。而右脚落地时,有踏、蹬之意。

http://s5/mw690/002QpSIOgy6SwfRBbHmf4&690

http://s12/middle/9b60aaeagb4c2eb52da9b&690

要   

1.身体左右转动时要以腰为轴,身体须正直,后面所有转体动作都必须这样做。

2.身、手、足等方面的动作都须柔缓,速度均匀。

3.身、手、足等方面的动作在文字叙述中虽有先后,但必须同时开始和同时完成,做到协调一致。所以《十三势行功心解》中说:“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4.《十三势行功心解》要求“迈步如猫行”。因此,凡步迈出都必须轻灵。例如该式右脚向右迈出,应以坐实之左腿渐渐下蹲来控制着迈出的右腿向前徐徐伸迈,才不致笨重。这也是“分清虚实”在步法上的一种表现。

5.凡弓步,弓腿之膝不可超出脚尖;蹬腿的脚掌和脚跟要全部着地,腿也不可蹬得挺直。一般以弓腿负担体重十分之七,蹬腿负担体重十分之三。膝要与脚尖方向一致。

6.右臂前掤须与肩平,不可偏高或偏低;掤出时肩关节不可前探;不可过于前掤,要以上体直立前移而右膝盖不超出脚尖为度,同时身体不可前扑。

7.重心前移时,腿、腹、胸、手须一致前去,“上下相随”,变动过程中也要保持立身中正。

8、要肩与胯合。左掤定式时,肩向西,胯关节也要向西;右掤开始,腰带左手向后微下撤,其时,胯关节转向西南,肩也要转向西南;右掤完成时, 关节转向西, 也要转向西。
 

1 .为什么说揽雀尾是杨式太极拳的总手

杨澄甫在《太极拳体用全书》中写道:“揽雀尾是太极拳体用兼全的总手。”体用的念义是:体即拳架,用即用法;总手,就是综合性的精要动作。它含盖了杨式太极拳的基本技术要求。杨公的这句话可理解为:揽雀尾是练习杨式太极拳拳架和推手最基本的综合动作。 吾师傅钟文也曾指出:“揽雀尾练好了,就等于学会了三分之一套路,所以揽雀尾这一势必须学好”。由此可见,它在整套杨式太极拳中的作用和地位相当重要。

揽雀尾包括、挤、按,是杨式太极拳的基本手法,是拳架、推手、技击的基础祖辈在编制杨式太极拳套路时,将揽雀尾一势重复达6次之多,且将 、挤、按贯穿于整套拳式中。从攻防意义上分析, 、挤、按承担着攻防和化解的任务。王宗岳先哲在《打手歌》中作了归纳 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吾,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沾连粘随不丢顶。”

2 .做左式时右掌如何抹转一个小圆圈

傅钟文先师曾不止一次提醒我们:“这个小圆圈很难打出来。” 将右掌练法路线图示如下 

接上势起(位置1)。

动作1,上掤。以右肘为轴,右掌随腰胯右转边略外旋边向右前上方(西南)起,至心口前(位置2),掌心斜朝下(约45度),含 

动作2,回抹。右掌边略内旋边向里略向上抹转约半个小圆圈,至右胸前(位置3),掌心朝下略偏左(约15度),含抹劲,与向前抄至小腹前的左掌上下相合似抱球状。

动作3,似挤。右掌边略外旋边向左前上方顺势划弧至左锁骨前(位置 4 )掌心斜朝下,似含挤劲,与继续顺势右抄的左掌呈两小臂(近腕处)上下交迭状,谓之合再合。

做动作 1~动作3时,右掌宜盘旋而上。

动作4 ,右采。右掌边略内旋边向下方经左手上方(两掌相接近)右采至右胯前上方,与左手对拉,以称左劲,坐腕,掌心朝下略偏左,含采劲。

演练左式时的右掌好像转石磨似地划一个小圆圈,和演练单鞭的实脚转身、手挥琵琶时的掌心斜朝上、海底针时的“小立圆”、分脚时的个方向等,均为傅师钟文所传传统杨式太极拳的演练特征之一,吾辈应当继承和弘扬。

3 .左小臂出时,如何做到“走手不走肘”

当左小臂向左上方弧形掤出时,傅师钟文教我“用右手抓住左大臂”,然后以左肘为圆心,以左小臂为半径转动约45度做左手,这就是拳理中的“走手不走肘”。

4 .左式的左掌向左上方出时应内旋还是外旋

上接起势。

动作1,左掌边外旋边向右抄至腹前,掌心斜朝上,与右掌相合似抱球状。

动作2,左掌顺势合再合,至两小臂(近腕处)上下交迭,这时左掌宜内旋,掌心朝右(拇指上扬)。

动作3,左掌边略外旋边向左上方经右掌下面(两掌心应接近)至左肩前,掌心朝右偏上。

上述动作3表明,当左掌在向左上方出时,以略外旋为宜,以确保“劲点移至近腕部桡骨一侧”,同时这种小臂外旋的练法,有利于沉肩坠肘、下盘稳固和练出整劲。

5 如何做左侧弓步

承接上势(起势)。

动作1,侧蹬撇脚。左腿略侧蹬,重心渐右移,右脚尖微翘以脚跟为轴,边下蹲边碾地外撇45度,当右脚掌着地,左脚跟随即离地;同时收沉右胯,腰胯右转约35度。

动作2,腰带脚。坐实右腿,右胯微收,腰胯继续右转约 10 度,依次带动左大腿、小腿、左脚;轻轻提起,提脚不可过高,以离地不超过一拳为宜。

动作3,实脚送虚脚迈出。腰胯左转约 10 度,松开左胯,同时右腿继续略下蹲(动作 1  3 ,身体应呈螺旋状逐渐下降,右手呈螺旋状逐渐上升),送左脚松柔、轻灵、缓缓地朝南迈出。左脚迈出时,宜以脚尖探路,脚跟先轻轻着地,脚尖不可翘得太高,以免一高三紧(胯紧、膝紧、踝紧);左脚前迈时,脚尖应朝南,不可朝向西南,以免移动腿紧张、不松柔,影响做到“迈步如猫行”;另外,迈左步时,容易出现撅右臀。

动作4,里扣踏平。当左脚跟着地后,脚尖里扣3045踏平,左膝微弓,腰胯微右转。

动作5,右蹬左弓。蹬右腿,撑左腿,收左胯,重心渐左移,成左侧弓步(这种右蹬左撑收左胯的练法,使两脚植地生根,有利于练出劲,有利于避免膝盖超过脚尖的弊病,且可防止做侧弓步时腿先弓到,腰胯次之、手最后到位的常见病),同时腰胯继续右转约45度,身躯朝西。

6 .练揽雀尾时左脚跟是否可以碾来碾去

做右时,左脚尖又朝向西南,右脚尖朝西;但在接做捋式时,左脚跟内碾,脚尖朝南偏西或西南偏南;做挤式时,左脚跟外展,脚尖又朝向西南;接着做按式的后坐步时,左脚跟又内碾;当双手前按时,左脚跟又外展。这种脚跟碾来碾去的练法是否允许?

“练拳时,根不移动”,即是说脚跟一落地不允许随意碾转,以免影响植地生根和向前的劲力。 当然,少数动作例外,如玉女穿梭时,后脚跟可以外展;又如右打虎接做回身右蹬脚步时,左脚跟必须内碾。

     为了避免练揽雀尾时左脚跟碾来碾去的现象, 注意以下几点:

     当前弓时,左脚蹬地,右脚拧住;当后坐时,右脚撑地,左脚拧住。

     后坐时应注意松腰、松胯、圆裆。

     右弓步两脚尖的夹角一般为45 ,由于每人的功力不一和习惯不同,做右弓步时两脚尖的夹角可以适当增大为45-60度。即右脚尖仍朝西,左脚尖朝向西南偏南。为此,在做左朝南出步,左脚跟落地后,脚尖内扣30-45

7 .右抱球时和定式时两掌应在什么位置

     由左接做右的抱球时,左掌采(沉肘)至左胸前,掌心斜朝下;右掌向左偏前抄至腹前、左掌前下方,掌心斜朝上,与左掌成“斜抱球”,不要抄至左掌正下方,更不要抄至左肘下方,以免右手走直角和夹右腋。

      定式时,右掌在身体中线前,高与肩平,中指与小臂在一条斜线上(中指不要呈水平状,以免影响劲),虎口朝上,似叉对方喉咙,右掌不要在右肩前,以免把手练成手(似右野马分鬃),这样就不能做到“两臂撑圆似羊圈”;定式时,左掌在右腕关节稍下偏里,左掌中指尖相距右腕小指侧约二指宽,不要相交练成挤式,也不要相距太远,以免把手练成单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