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峰讲历史】中国重男轻女的思想源自何处?

标签:
育儿新易国学历史陈峰重男轻女 |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自《孟子·离娄(lóu)上》。原文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汉代赵歧在《十三经注疏》中对“无后为大”这样解释:“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而对赵歧的话,我们通常听到的解释就是: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没有后继人是三个不孝中的最不孝!
然而是这样吗?不孝有三出自《孟子·离娄上》,是孟子在评价舜结婚的事情时说的话。而长久以来解释多多。通常听到的是:“不孝有三种,以没有后代为最大。舜帝没有告知父母就结婚了,这是怕无后,所以君子认为这和告知了差不多。”还有解释为:“不孝顺的事情有三件,其中又以不守后代之责为大。娶妻本应先告诉父母,舜帝没告诉父母而娶尧帝的二女为妻,就是不守后代之责,(因舜家庭情况复杂——其父和弟弟屡次想伤害舜的生命),所以明理的君子看来,虽然没有禀告父母,就和禀告了父母是一样的”。
其实这些解释主要源自于汉代人赵歧的《十三经注疏》。他在注释孟子上面的话时,说:“于礼有不孝者三者,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他认为第一种不孝,是“阿意曲从,陷亲不义”,意思是是对父母无条件地屈从,容忍他们做不义之事;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这里他把无后解释为了“不娶无子”,从此开始了两千多年的误解 。
首先,孟子说的不孝有三的三应是泛指多,并不是指三种。意思是不孝的事有很多,无后为大。比如:《战国策》中“鲁仲连辞让者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卷我屋上三重茅”等,其中的三都是意指多。其实我们想想也知道,不孝的事情岂止三种呢?所以,赵歧的孝之三分害人不浅!以致产生了没有儿子要过继别人的儿子才能接班的“狭隘”想法。关于过继及其危害我们下次再展开说。
下面说说赵歧的第二个错误在哪。第二个错误就是对无后的理解。孟子说,“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意思是:娶老婆不告诉父母叫无后。如果娶妻不告诉父母就会没有后代,这显然是讲不通的。那么,这个无后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合理的理解应该是“舜帝在取妻的时候没有禀告健在的父母,是没有尽做后辈的本分。”为什么没有尽后辈的本分呢?将心比心嘛,你现在有孩子,结婚不告诉你,你会觉得如何?又或者,你结婚不告诉父母,你觉得会有什么结果。当然就是惹长辈的不高兴了!长幼有序,这是那个时代的社会准则。孟子批评“舜”,拿“舜”做反面教材,说孝要遵循长幼有序的礼节,大事要禀告长辈,不能让长辈不开心!这是孟子的本意。结果,赵歧的歧义解释一下子改变的孟子的意思,曲解了孟子的意思,进而又成为书本知识。
我们讲历史就是会说到,一个扭曲的观点,时间一长到最后就会生出祸患。尤其在生男生女的观念上就给中国人一个错误的价值观,并随时间的加速度,这种价值观成为文化的病毒。而西方的国家对是否生男没有中国如此的别扭,女人也可以做女王。所以,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生两个女儿,也只有中国人觉得,赚那么多钱也是为女婿赚的。这实在是太狭隘了!
再次赵歧还错在“君子以为犹告也”里面的“犹”字。中国的汉字意义复杂,而在这里犹是“尚且、仍然”的意思,这种用法多用于书面语。如《资治通鉴》中“犹不失下曹从事”;唐·杜甫《石壕吏》中“犹得备晨炊”;明·袁宏道《满井游记》中“余寒犹厉”等。所以这句意思就是强调,君子认为还是应该告诉父母的。
这样孟子的整句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应该这样理解比较合理:不孝的事有很多种,没有尊长,违反长幼有序是最大的不孝,舜帝没有告诉父母就娶妻,就是舜帝没有尽到后辈的孝道,作为一个君子还是应该告诉父母的。这样再看孟子的逻辑是不是很对了呢,而批评舜帝恰恰是孟子的本意所在?关于孝,可以有很多话题,我们以后会再谈。赵歧的错,从此可以止于您了吗?
乐人之乐,人亦乐其乐;
忧人之忧,人亦忧其忧。
分享能够提升人生情趣与境界,赢得人们的尊敬。两个人分享一个幸福,可以得到两个幸福。两个人分担一个痛苦,只有一个痛苦
新易网址:www.neweal.org
新易博客:百度直接搜索“许文胜团队”
http://blog.sina.com.cn/xuwens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