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易时评】从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再看中国现代高考(下)

标签:
历史科举陈峰新易国学高考 |
上篇说道古代科举考试的种种艰辛。在下篇我们拿中国最后一场科举考试题与大家分享。下面请看题!
甲辰恩科会试
考题第一场(史论5篇)
1、周唐外重内轻,秦魏外轻内重,各有得论。(藩镇)
2、贾谊“五饵三表”之说,班固讥其疏。然秦穆尝用之以霸西戎,中行说亦以戒单于,其说未尝不效论。(平戎)
3、诸葛亮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王安石用申商之实而讳其名论。(变法)
4、裴度奏宰相宜招延四方贤才与参谋,请于私第见客论。(举贤)
5、北宋结金以图燕赵,南宋助元以攻蔡论。(以夷制夷)
第二场(各国政治、艺学策5道)
1、学堂之设,其旨有三,所以陶铸国民,造就人才,振兴实业。国民不能自立,必立学以教之,使皆有善良之德,忠爱之心,自养之技能,必需之知识,盖东西各国所同。日本则尤注重尚武之精神,此陶铸国民之教育也。讲求政治、法律、理财、外交诸专门,以备任使,此造就人才之教育也。分设农、工、商、矿诸学,以期富国利民,此振兴实业之教育也。三者孰为最急策。
2、泰西外交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实,盍缕举近百年来历史以证明其事策。
3、日本变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国以日强,埃及用外国人至千余员,遂至失财政裁判之权,而国以不振。试详言其得失利弊策。
4、《周礼》言农政最详,诸子有农家之学。近时各国研究农务,多以人事转移气候,其要曰土地、曰资本、曰劳力,而能善用此三者,实资智识。方今修明学制,列为专科,冀存要术之遗。试陈教农之策。
5、美国禁止华工,久成苛例,今届十年期满,亟宜援引公法,驳正原约,以期保护侨民策。
第三场(《四书》《五经》义)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义。
2、中立而不倚,强哉矫义。
3、致天下之民,聚天下自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义。
从三场考试题来看,古代科举考试选拔的目标是什么级别的人才?
应该说,其级别是远远高于我们现在的高考。是将目前的“高考”与“公务员考试”杂糅在一起的一次考试。所以难度之大可想而知。所以从技术含量说,古代科举考试“进士”的难度非常大。成败关键是“诗赋”环节,不但考文采,更得看考生日常的作品和名望。所以说“明经”考试,唐朝人叫“三十老明经”,也就是说这考试简单,三十岁考上都算没本事。说“进士”考试,却是“五十少进士”,也就是说这门考试太难,五十岁能考上,就算年轻有为了。
我们看这些试题,如果用现代普通话来回答,通读历史,知道时政,有高度、有深度也能对付一下。但是当时是八股取士,所谓八股取士,也就是考试写八股文。这是一套严格到极致的写作规范:全文分成八个部分,从内容到篇幅都有苛刻的要求。主题更有严格限制,每一个观点,都得遵循大儒朱熹的名著《四书章句集注》,连修辞手法也有规定,文章的后四个部分要分四段,每段必须有两段对偶排比句子。如此苛刻规矩,好比杂技表演里的走钢丝,多迈一小步,就是万丈深渊。用八股的标准再来回答以上题目,是不是觉得“今非昔比”呢?还有谁觉得这样的科举考试是简单容易的呢?
其实,无论中外读书都是艰辛的。莫要被国外发达国家小学,中学的简单基础知识教育与以培养学习就业兴趣为目标的人生规划教育一叶障目。高强度的大学教育与严苛的晋级制度才是国外大学教育的“精髓”所在。与时俱进的中国在这方面的路还有很长,预计未来的中国大学也必然与国际接轨。恐怕那时的艰辛较之今日又要是更重的一个级别了!而这正是国家竞争层面的指针所至。学习与求学其实古往今来从未轻松!这样说来,一些家长对高考的无奈和抱怨还有必要吗!
新易网址:www.neweal.org
新易博客:百度直接搜索“许文胜团队”
http://blog.sina.com.cn/xuwens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