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宝祥讲墨家】清明·葬

原典:丧虽有礼,而哀为本焉。
讲解:
丧葬虽然有必要的礼仪礼节,然而为逝者哀伤的情感才是根本所在。
现在马上要进入中国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那就是清明,所以我们今天的主题字是“葬”。
在墨家十大智慧中有“节葬”的主张,这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那时对于丧葬非常重视,把这个看成尽孝的重要部分,死者家人和亲属在居丧期间在饮食起居等方面要表现出异于平时的行为,这种行为后来受到儒家丧葬礼制的影响,在容体、声音、言语、饮食、衣服、居处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守丧标准,如丧期内不得婚嫁、不得娱乐、不得洗澡、不得饮酒食肉、必须居住在简陋的草棚中、有官职者必须解官居丧等等。
这种状态,可以想象结果如何,正如墨子所描述那样“上士之操丧也,必扶而能起,杖而能行,以此共三年”,意思是说这样完成三年的守丧过程,人完全失去健康而力气皆无,要被别人搀扶才能站起来,仗着拐杖才能行走。进而,墨子又说“今唯无以厚葬久丧者为政,国家必贫,人民必寡,刑政必乱”,意思是如果让这些持有厚葬久丧观念的人当政,那么国家必然贫穷,人民必然越来越少,法度与治理必然越来越乱。然而,墨子在三千年前的担忧,现今依然存在。我们不时可以从新闻上看到一些报道,很多人大肆操办葬礼,排场蔚为壮观,甚至在云南省昭通市有个政府官员葬父,竟然连续宴客5天,每顿200多桌。
墨子,主张节葬,认为丧葬礼节礼仪应当一切从简,阐述了“丧虽有礼,而哀为本焉”的核心观念,即“丧葬虽然有必要的礼仪礼节,然而为逝者哀伤的情感才是根本所在”。这对于我们,是多么的重要,对于我们死去的亲人,从心底油然而生的哀伤是我们最真实的表达,而把过多的物力财力精力花在葬礼的表面,确实没有太多的意义。再好的葬礼也不能证明有多尽孝,如果真有孝心,都放在生前才是最正确的,都知道中国有句古话“子欲养而亲不待”,不要等到了亲身体会的时候,再暗自感叹。当然,这里有个行业,叫做网上祭扫服务,还有带人扫墓,需求这种服务或让别人替您去扫墓,有什么意义呢?
清明到了,这是个特别重要的节气。这个时间,春回大地,清爽明净之风吹起,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所以此时进行农务播种和植树造林,都是最好的时节。清明扫墓的习俗,来源久远,由官及民,逐步成为了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也是现在我们祭祖和扫墓的日子。除了追思先人,其实清明对于我们的健康还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我们都有常识,春季的时候肝气容易郁结,需要疏解才能身体健康,而清明扫墓就很重要了。清明节也叫踏青节,说的是走在外面感受春天的阳气生发,大口呼吸清新的明净之气,如果您能对逝去之人悲痛感怀而大哭一场,那更会抒发出胸中郁结之气,这也是我们的亲人对我们的庇佑吧。
说到逝者对我们的庇佑,很多人会想到中国的阴宅风水。那么,阴宅风水对后人到底有没有帮助?其实,美国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李比(Willard
当然,这里要注意的是,碳-14是存在于骨骼中的,如果没有骨骼的骨灰,那么就没有能量的传承效果了。所以,现在实行火化制度后的墓地,对我们的后人是没有什么效果的,大家只要秉持“入土为安”的原则进行安葬即可。当然,这是个很复杂的话题,如果您感兴趣,可以来听听我们的相关课程,就可以完全懂得其中的道理了,这里我们不做过多讨论。
张宝祥老师简介
让日本政界为之赞叹的墨学研究专家,依托新易国学团队创立的“墨式文化全控管理”享誉中外。易学应用专家,景观环境专家,国际太极易学会副会长,被誉为“最受欢迎的新生代国学老师”。
读经感想(来自于新易读经汇微信群):
A道道道(^^)kenne:我个人理解,礼只是让个众生灵恪守其道,守礼的同时不要忘记设礼的初衷,不要本末倒置,只注重表面现象。
新易读经汇于2014.12.15正式成立,每天一位国学老师,带来最纯粹的国学交流学习平台,名师分享,学友互动,欢迎广大多学爱好者体验最系统、最全面、最正统的国学交流体验。
新易读经汇,真正能学到智慧的国学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