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易观点】中国企业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文/张宝祥
我们一直在反思国内“洋节日”盛行的现象,但近年来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似乎也成了全球的“宠儿”。不过,这些“盼着”春节的国家不是看重中国的春节文化,而是春节出国旅游的中国人。今年春节期间,中国游客的巨大消费能力,着实没有让翘首以待的各国商家失望。日本买电器,韩国买化妆品,欧洲扫奢侈品,钱包鼓鼓的中国人,给仍处于寒冬中的各国经济带来了一股春节暖流。国人有钱出国购物,当然应该为此自豪,这是中国人富起来的最直接体现。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人在海外狂购的同时,同期国内消费的热度却并不那么高。
历史上的中国产品是很有吸引力的,丝绸、陶瓷、茶叶等产品是中国在世界贸易格局中的立身之本,凝结着具有独特中国品味的“精气神”,几乎成为中国的代名词,甚至被各国消费者购买后当做自己身份的象征。然而现在的状况却让人为之汗颜,“中国制造”给人的印象已经变成了“质量不足,外观不美,精细不够”的低档产品。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该反思什么?
墨子是中国的“科圣”,其科技思想之广、科技成就之高,皆领先欧洲文明近2000年,不论是军事战争的攻守器械,还是民间生活的实用工具,都让人无不称赞。他对此最著名的论述就是“利于人谓之巧,不利于人谓之拙”,这简单明了的一句话,指出了作为产品的本质和关键。
那么,如何做到“利于人的巧”呢?在当前社会发展形态下,最首要的还是在于“创新”。提到创新,大多数人认为这是很难的事。其实,创新的关键就在于墨子的论述,未必是要多么先进的技术,而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实用价值为标准,比如手机领域即是如此,现在苹果和三星不能独步天下了,小米系列出现疯狂抢购、华为Mate7更是一机难求,这样被人广为称赞的产品,恰是符合“利于人谓之巧”的道理。当研发出好的基础产品,再注重生产工艺的精细化和生产质量的完美度,我们怎么会不喜欢自己国家的民族品牌呢?
如果读过我们的趋势分析,应该知道2015年是最需要创新的,一味固守着以往传统的企业必然会被时代所淘汰,而这恰是中国大多企业所面临的症结所在,每年愿意投入技术研发的成本少之又少,而更愿意把资金投入到营销费用和公关支出中。混乱投机的时代终将过去,现在已逐步进入比拼实力的有序市场环境,没有创新的企业永远只能模仿,或许在大环境好时短期获利,但早晚必会陷入最危险的困境。
中国企业不应总想着“大”,更应注重的是“强”,正所谓“自胜者强”,只有持续创新、不断突破自己才能逐步强盛起来。当有了“利于人”的好产品,谁还非要舍近求远的异乡求购呢?
关注国学,关注新易国际!
新易官网:www.neweal.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