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易共享】以人为本:中国历史上的治理理念

文/朱钧
有人说历史创造了英雄,所谓时势造英雄。也有人说是英雄创造了历史,因为在每个关键的历史时期,都会出现一位力挽狂澜或顺势而为的人杰,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他们或因其伟业而永垂史册,亦或其思想充满了理性之光,揭示了道的规律。现代企业管理者经常提到“以人为本”这四个字,正是中国传统智慧为现代企业管理思想留下的宝贵财富。下面我们来回顾一下其形成的历史背景并从历史中挖掘其对我们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有人说最早提出这个治理理念的是刘皇叔。当年在没有自己根据地的刘备被一代枭雄追剿江陵途中,全军上下仅五千多人,后有几十万追兵寡不敌众,同时还带上新野和樊城百姓十万人一起迁徙。因行军速度太慢,诸葛亮忧虑道:“随军十万百姓,何时到江陵?不如暂且弃之,以便部队轻装前行。”刘备哭道:“若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我,何以忍心弃。”
“以人为本”这句话出现在一场惨烈的战斗中,很有与其背景格格不入的感觉,而就是这句话,道义的天平倾向了汉室。也许有人说刘大叔在做秀,或有其政治企图。但不可否认的是,之后天下三分之一的蜀国,在天时不济、地利劣势的情况下,只占人和,就可保持三足鼎立的局面几十年,又怎能否认其仁君以人为本治理天下所起的作用呢?若严格从历史上考证,实际上这句当今喊得最响的管理口号,早见于《管子霸言》。
【治理出处】
若济大事,必以人为本。这句中“济”字最重要,原本是过河的意思,在此是指相互帮助,度过困难。总体的意思是想共同干大事,一定要以人为本。
“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其意自明,就连以力服人的霸道之策都要以人为本。这个理念实现了,国家就稳固了,这个理念被破坏了,国家就危险了。
因此,在国家层面,以德治国的根本就是以人为本;同样,在企业层面,以德治企业的根本也是以人为本。在现代企业管理上,一个企业若只将以人为本挂在墙上,写成标语,没有上升到企业核心的价值观并与员工达成共识,没有落地执行的话,无论其表面多么辉煌,最终也走不长远。
曾经由世界品牌实验室评为中国500个最具价值品牌之一,2007年被商务部评为最具市场竞争力品牌,国际知名杂志《福布斯》评选的“中国顶尖企业百强”乳品行业第一位的三鹿企业,表面上由于疏于管理,在奶品中加了三聚氰胺,导致全国爆发婴儿肾结石,最终宣布破产,被三元收购。而实际上更深层的原因是企业的领导层面包括管理层面,没有形成正确的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在获得市场回报与金钱收益的同时,至少缺失了对人生命的尊重与关爱。
因此,以人为本是根基,是基础,是国固之理,也是企业持续经营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