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易观点】如此“修佛”,得法吗?

文/戴艳芳
时下,好像越来越多的人踏上了修佛之路,我们先来看一组现象:
【现象一】佛门圣地变旅游景点。每逢初一、十五和节假日,各大寺庙烧香拜佛者云集,有的古刹寺庙甚至人满为患!原本清静的佛门圣地不知何时起竟成了“旅游景点”。
【现象二】喜爱佛珠的人越来越多。原本是佛教徒用以念诵记数的随身法具,已成为越来越被人推崇的流行饰品,甚至成为各界成功人士彰显品位的象征。
【现象三】“会讲佛理”的人越来越多。有的人空耗时光、无所事事,对自己行为的解释竟是“佛说要我们放下”;有的人修佛后喜欢“弘法利生”,满嘴佛言禅语,逢人便大讲佛理,如果对方不被度化就顿感失落……
如此“修佛”,得法吗?
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佛?“佛”一词音译于古印度梵文Buddha,有“智慧、觉悟”之意。佛,就是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对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有透彻觉悟和圆满智慧的人。佛陀释迦牟尼在成道后第一次说法时说的是“不苦不乐的中道”,指示我们一种中正平实的人生正道,佛陀自身就是通过实行正道而获得圆满智慧的人。所以,修佛,就是要学习佛陀教导的中道的做人真理,修正自己错误的行为,并不是要我们放弃一切,遁入空门去修行或身在世间打着修佛的旗号不务正事。
其实,佛法就是一种正信的教育,佛所觉悟的真理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修佛并不是限制我们的生活,更不是要我们都逃避生活去做苦行僧。只要我们知晓佛的道理,在工作和生活中谨遵佛陀的教诲,能够止恶行善、改过自新、慈爱宽恕、舍己为人;依佛的精神去为人处世,一切行为都能做到不违背真理、不违背良心、不违背大众利益;用佛法来修炼自己、改造自己、完善自己,使自己的人格日臻完善,最后,当自己的觉悟和行为都达到圆满的境地,我们也就成佛了。正如仓央嘉措在《问佛》中写的那样:“佛是过来人,人是未来佛”。
佛法不离自性,修佛不是简单的烧香拜佛,如果不能照佛的道理,不能依佛的精神去做人,依旧我行我素,是非不分,害人利己,即使再诚心烧香拜佛念经,修佛路上也难有成就。天津大悲禅院有三幅醒目的匾额提醒前来拜佛者,中间一幅是“来此作甚”,左、右两边分别是“心即是佛”、“莫向外求”。细细品味,这十二个字已将修佛的本质揭示得淋漓尽致——佛自我求,修佛就是修好自己的心。
所以,修佛就是要从平常的做人道理去修,在自己的正常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去修。是医生就要救死扶伤,当老师就要传道授业解惑,做生意就要诚信经营,为人子女就要孝亲尊长……佛法讲的三学总纲“戒、定、慧”也都在我们的做人做事中。防非止恶为“戒”,即戒律,勿以恶小而为之;澄心静虑为“定”,即禅定,定能收摄散乱心神;破惑证真为“慧”,即智慧,慧能断除烦恼、透彻觉悟。“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出自《楞严经》),当我们的智慧开发到自利利他、觉醒圆满时我们也就成佛啦。
最后,让我们随一句偈语再来品味一下佛法的基本道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简单的八个字“三岁孩童能道得,八十老翁却未必行得”,值得我们每个修佛人士好好深思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