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评时事】回归·一路向东

导语:流失的文物,像是被带走的孩子,总是带有太多历史伤疤和情感记忆,“追讨”成了很多人治愈民族伤痛的唯一方法。而我们,需要更加凝聚的力量让我们“走失的孩子们”回家。
文/朱钧
就在去年仲夏,在外漂泊了153年的圆明园兔首、鼠首两尊铜像被安放在国家博物馆,这也算是我们对历史的一种最好的诠注与尊重。而更令人高兴的信息是继兔首、鼠首之后,圆明园7根大理石柱子也将于今年秋天回国。近日,挪威一家博物馆与中国商人黄怒波达成的协议,将归还收藏在馆内的圆明园大理石柱子作为这位商人资助博物馆的回报。
圆明园,从某种角度来讲比其它的中国文化遗产更有象征意义。清朝五代皇帝历经150多年倾心营造的皇家宫苑,虽然已成废墟,但成千上万的珍宝散落海外众多博物馆。回归这些中国的宝贝一直是很令人头痛、无耐的事。
谋家所说的“待间而动,动而不失分散之实”,指的是行动时要随时掌握对方的虚实,不动则已,动必动分散对手的声势。所以对于中国文化的回归,也要等待时机,动就是要采取有效的措施。
虽然从国家的层面,
无论这次捐赠是由于道德感的驱使,还是基于其他政治或者商业上的考量而做出的选择,对于中国流失文物的回归,都不失为一件好事。国家出面易给国外相关的博物馆产生压力,对私人收藏家也会产生恐惧,反而不利非法流到海外文物的回归。所以,以民间交流的方式,找好时机,反而更易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