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中医三因

导语:当我们生病时,怎样才能正确判断自己的病因?中医的“三因说”告诉你答案。
文/秦鸿亮
春节过后,各行各业如马奔腾,呈现出一派繁忙景象。年中的佳肴美羹,想是早已满足了我们的食欲。当酒足饭饱之后,想的最多的是什么呢?那就是我们的身体健康了!
没有健康的身体,骏马再奔腾,我们也无能为力。
对于身体健康,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疾病。在中医理论里,如果发生疾病,就必然有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而导致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早在《黄帝内经》中,我们中医就提出来了三因理论,而医圣张仲景,在他的《伤寒杂病论》中着重申述道:“诸般灾难不越其三:一是内因;二是外因;三是不内外因”。这个三因,对于我们现代一些人来说,很难理解,包括有一些大夫们,也不太清楚都是指哪些。
是啊,三因不明,怎么能看病呢?三因不明确,等于白天黑夜不分,东西南北不明,对于中医来说也就无法辨证,无法治病。辨证不准,就会施错药。施错药,别说治疗疾病,不但疾病不好,反而会出问题,轻则无效,重则加重病情,甚至有生命危险。
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分辨这个三因呢?最主要的是我们对于我们中华文化的丢失和不理解,对于我们优良的类象思维模式丢失和传承不足所造成的恶果。中医的理论,是阴阳五行理论,它的思维是类象思维,是把复杂的病因,先进行简单的阴阳两分法,内外两分法,把外边因素所导致的疾病视为阳,相对于内边所引起的疾病就是阴了,而介于内外之间的致病因素就是不内外因。
具体来讲,就是人生活在自然宇宙间,生命之健康,主要受身体之外的环境气候影响,即大自然的风、寒、暑、热、燥、湿六种气候的影响。这些自然之气,如果导致人体发病,它就是我们所说的外因。外因发病往往多伤及皮、肉、筋、骨、脉,以五脏见多。
其次,就是人体自身内部原因,即情绪和饮食以及身体代谢的垃圾产物。情绪上由过度喜悦、愤怒、忧愁、思虑、担心、惊恐等情志所引起气血运行紊乱而发病;饮食失节过饥过饱、过寒过热,导致脾胃运化失常,气机紊乱发生脾胃疾病;由于身体原因所造成的气滞淤血,引起气血紊乱所造成发病。这些统称为内因,是身体内在问题,多伤及气血和六腑。
最后,就是除了身体内因和外部自然气候、环境因素所引起的疾病之外,还有一些突发外伤,毒虫野兽蚊虫和现代化学光热所伤,即所谓的不内外因。
外感风寒六淫为病,病症多为阳实,其病气多实而有余,有余当用泻法而不能补。饮食失节,脾胃之伤,急则多实,可泻,久则多虚,中气虚,则补,补其不足。情志内伤亦然,辨其虚实,当补当泻,据证而定。不内外因,多为外而红伤出血,皮肉筋骨伤折,治其外伤即可。
所以,只有明白了三因,再治疗时才有方向,用药时才有目的,能够知道是治疗五脏还是治疗六腑,或者是治经或者治络,施药有了保障,才有效果,疾病才有可能痊愈。明白了三因,病者可以判断大夫的医疗水平,不会任人宰割,一误再误。大夫可以判断病情的发展与转归,有的放矢,用药得心应手,治病救人于水火之中,才能行善积德,才可称得起大夫医生,不涂炭生灵,才可弘扬中医文化,使中医继续发扬光大,继续为人类服务而不被扼杀。
【生活小知识】
鉴于甲午马年火运司天,燥金在泉,外感时病,多见火症夹杂,故在此推荐一个小处方,供参考之用。
当你感冒时,或感冒不愈,不妨一试:
麦冬10克、百合15克、雪梨1个、黄豆30克、冰糖30克、生姜3—6片,水煎服,服后取汗避风。
若咳嗽白痰,可加大葱根三个,或加桔梗10克即可。若黄痰兼见舌苔发黄或微黄,去黄豆,加白菜根三个,切片;或加大青叶10克,芦根30克。
小孩酌量服用。发热亦可应用。
切记:见汗避风!
医学专家,在许文胜教授创建的新易国际国学团队中,主要进行中医方向的研究。主讲《十二经络养生智慧》课程,创建以中医理论体系为指导的健康系统模型,曾参加康复及疑难杂病治疗与研究,并多次受邀参加国际医学交流,有独到见解,且疗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