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的境界

中国人从古到今都特别重视“合”的概念。三国演义开篇就是“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天底下的情况就两种,一种是“分”,一种就是“合”了。比如形容夫妻二人感情好,就叫“情投意合”、“百年好合”。那什么才算真正的“合”,古人在造字的时候又赋予了“合”什么样的含义呢?
相传古人造“合”字时,是看到盛饭的食器有感而成。上部“亼”为盖子,下部的“口”为食盒的底盘,一盖一底,上下严密无缝,就为一合。“合”的原意为“关闭”,引申为“融洽”和“匹配”。
盖子在上覆盖着食物,防止灰尘虫兽侵害,底盘在下承载着食物,防止散落。虽然盖子和底盘的样子不同,位置不同,作用不同,但都为了保护食物这一个共同的目标而配合得天衣无缝,这就是“合”。
古人用盖子和底盘来比喻各种人与人的关系,在家是夫妻,在单位是上下级。
法家韩非子云:“取舍合而相与逆者,未尝闻也。”对事情取舍的标准相同,就不会相互对立。人与人之间要想达到“合”的境界,最大的原则是:首先大家应想法一致,价值观相同,其次各有所长,阴阳互补,相互配合。
关于“合”字还有一个脍炙人口的古代故事,说的是三国时期曹操军中有位叫杨修的秘书,此人据说学问特好,也特聪明,脑子快。有一天,有人送了一盒酥给曹操,曹操随手就在盒上写了“一合酥”三个字,自己没吃,也没吩咐怎么处理,就走了。
大家面面相觑,都不明白曹操的意思。只有杨修看过以后,二话不说,拿起来就是一口,然后又让大家都来分吃,所有人都踌躇不前,不敢伸手。杨修说:没事,是丞相让吃的,吃出毛病来,有我呢。
后来曹操回来看见空盒问起,杨修答:是按曹丞相吩咐,一人一口酥,大家分吃的。竖着看,一合酥,不就是一人一口酥吗?原来杨修把“合”字拆成了“人一口”。
按说,以杨修的聪明劲,曹操又是爱才之人,应该是大为喜欢,提拔重用。但其实不然,曹操对杨修讨厌至极。后来又有类似的事情发生,曹操最终找了个借口处死了杨修。
杨修其人只能算是有小聪明,谈不上有真智慧,他总能猜透领导的心思,算是能做到“知心”,但他做不到与曹操“同心”,他以卖弄文采为荣,不以补位配合为任。一个“合”字,他只看到了“人一口”表象,根本没有体会到古人造字时所强调的上下同心、阴阳匹配的“合”字真谛。这才是杨修最大的悲哀。
法学专家,新易国学团队资深讲师。在许文胜教授带领下,首创以法家理论体系为指导的管控系统模型,将法家“法”、“势”、“术”核心哲理成功运用于企业实践管理当中,成功帮助众多企业快速平稳发展。主讲《法家的管控之道》,常年授课于清华、北大、人大、同济、复旦、浙大等知名学府,授课风格睿智诙谐、深入浅出,深受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