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经典解读系列 #1#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孙虹钢老师解读—————
成品玉,美轮美奂,可知其原料之粗糙?在大师手中雕琢,才能成为精品。人之学犹玉之雕琢。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才能日近乎道。
知道,知其道也。很难。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也。其实体现的是圣人的学习精神。人得有点儿追求,学习,其成长的唯一正道。持续学习,是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求道,是个快乐而没完没了的过程。
学,就是求道的方法。
《三字经》中把这句话改为“人不学,不知义”,大概因为道这个字,经《老子》一说,玄而又玄,一般人容易误解,所以取“道义”,用了“义”字。其实,这个“义”,就是指“道义”之含义。道呢,简单说,就是本质和规律。探究本质,遵循规律做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得很。这也是咱们终生学习之必须。
各位同道,加油!
—————学员感悟—————
★玉石自身价值不必多言,但这种价值是玉石内敛而来的品质,当自身与众不同时,还能任人雕琢,不断完善自己,也难怪古人以佩玉表达君子的品质。在赞叹玉石品质的同时,我更加敬佩敢于雕琢玉石的工匠,因为正是他们的打磨让玉石内外兼修,无限接近完美,每一次的雕琢都是用心良苦之后智慧的凝结。
★什么是学习?先学后习,将所学的东西整理消化吸收,并为之所用,变成自己的东西。我们很多人为了学而学,为了争第一而学,为了得到别人的赞许、认可而学,有多少是真正喜欢,发自内心的去学?学而不习,那最终得到的也是华而不实的东西。
★能展现在我们眼前的精美玉器需要工匠的精心雕琢;而成为一个有学识有见识的人离不开日积月累的学习。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坚持着在某个领域深入钻研下去,最终受益的将是自己。
★每个人都想成为大器,都想懂得更多的道理,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儒家用简短的十二个字既给出了实例,又给了我们最捷径的方法。每个想要成功的人,都可以把自己比作一块璞玉,遇到的各种挫折只当是生活对自己的雕琢,成功就在前,只是看你是否坚持向他走去。
★一块玉石有的被打磨成美丽的美玉,有的成了精美的容器,也有的成了人们手中或腰间的饰品,就好像一个人,从出生开始,总要经历磨难,才能长大成人,才能最终达到知“道”的状态。所谓“50知天命”,就是说人只有到了50岁时才能知天命,也就是所谓的道。而这50多年,就是一个逐渐被打磨和雕琢的过程,至于最后被雕成美玉、容器,还是饰品,那就只有天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