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评时事:心盲无明(张宝祥)

http://wx.img.pp.cc/20130827/s_fd0f870a4adecc79b957f03248e7e48f.jpg
近日看了《盲探》,对影片的核心主题“心盲无明”颇有触动,更感慨到盲人的不易。
北京有近十万盲人,如此数量之众的群体,其生活出行最赖以支持的就是盲道。北京的盲道长度世界第一,近1600公里,几乎可以从北京直线铺到成都,以至于前段时间北京市残联研究室主任厉才茂说“北京的盲道也许建多了”。真的是建多了吗?真的是太过健全了吗?事实是,记者采访过的盲人却说:“我们从不走盲道”,这可真是极大的讽刺。
为什么会这样呢?先看看盲道都建在哪里:连健康人走路都稀少的五环辅路,甚至高速公路边铺设盲道,但银行、医院、图书馆、邮局、药店却没有盲道对接入口。再看看盲道都是什么状态:路边机动车停在盲道上,餐馆室外桌椅摆在盲道上,摊贩的售卖车设在盲道上,楼盘中介的广告牌摆在盲道上。如此情形,得到盲人的这般无奈之语“让我走盲道,就是作死”。
到此,我们就明白为什么世界第一长度的盲道,却让盲人望而却步了。这就凸显出设计者与规划者的严重问题:只考虑数量而不考虑质量,只为应付验收而不想实际应用,只把此事作为换取报酬的工作而不把此事作为惠及他人的帮助。
那么,合理设计很难吗?需要耗费多大的精力与头脑吗?其实,这是很容易的事情。
墨子给出了答案:“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意思是说“将别人的家,看做自己的家;将别人的身体,看做自己的身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换位思考”,当然墨子所讲的这种换位是更深层次的更触及内心的。大家都在说刘德华在《盲探》中饰演的盲人很真实,原由何在?因为刘德华在影片开拍前专程花两个月到盲人训导中心体验盲人的生活。
http://wx.img.pp.cc/20130827/s_07b8dfd3df0ffb9cc9238881a140f2c3.jpg
盲道的规划,不用我们的设计者去体验多长时间的生活,仅仅需要闭上眼睛感受一下,将盲人的身体不便当成自己的不便,将盲道的规划当成自己家的规划,换位思考去进行设计,再加上对盲道进行严格的法律规定保护,这就能完全解决现在这种不合理的尴尬局面。
盲道确实修多了,因为很多地方根本不需要盲道,利用率不高,浪费了财政支出;盲道其实却修少了,必要的无障碍生活设施匮乏与公共环境的非人性化,仍制约着盲人的出行及至其自立能力。盲道不在于世界第一的全市铺设,而在于因需而设的细微关爱。
盲道不应是规划者缺少思考而修建的“盲目之道”,应该是盲人出行畅通无阻的“盲乐之道”。盲人的眼睛是盲的,规划者的心却不应该盲。心盲无明,我们的心盲了,自己就会逐渐迷失善良的本性;我们的心盲了,盲人就会彻底失去生活的光明。
http://wx.img.pp.cc/20130827/s_574157e0a9446a4b3d59841f1d857295.jpg
张宝祥老师,在许文胜教授创建的新易国学管理团队当中,通过对墨家思想的深入研究,全面解析《墨子》的大成智慧,并与企业文化建设紧密结合,阐述文化全控的管理之道,成功帮助众多企业快速平稳发展。常年授课于清华、北大、同济、复旦、浙大等知名学府。
主讲课程:《墨家的全控文化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