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夏末秋至防湿邪(周军)

夏末秋至防湿邪,中医分阴阳,分五行,一年分木火土金水,相对应五个季节,土对应的就是夏末和立秋之间称为长夏的这段高温时期。春季多风,夏季多热,长夏多湿,秋季多燥,冬季多寒。
身体其中的一个病因就是感受外邪,风、寒、暑、湿、燥、火,是中医上所讲的外邪,湿排在中央,长夏多湿就是因为湿邪的特点是可以和其他的邪气兼夹,侵袭人体而为病。风、寒、暑、火都容易与湿邪结合,形成风湿、寒湿、暑湿、湿热,而燥和湿结合还相对少一点。
王新月中医认为湿邪的特点是比较粘滞,缠绵难愈,湿性粘滞,湿性趋下。如皮肤上的湿疹是非常难好的,可以跟着你几年甚至于几十年,还只长在同个地方,且容易并发一些疾病,像脚气就是与湿邪有关的。
湿热会导致下肢丹毒(红肿絷痛),带状疱疹,脚气感染,湿疹等皮肤疾病,更甚者会导致肿瘤。也就是说有些肿瘤的发病与湿热之邪的运积是有关系的。
湿邪是怎样得的呢?五行有木、火、土、金、水,脾胃是和土密切相关的,季节有春、夏、长夏、秋、冬,五季中长夏是和脾密切相关的,长夏容易感受外湿之邪,体内容易湿盛,另外感受了外湿以后影响了脾胃的运化,导致脾胃的运化功能降低,体内的一些水湿之邪就不容易祛除,所以会得一些湿邪的病。判断体内是否有湿,一个最重要的方法是看舌苔,如果湿邪瘀久了化热,变成了湿热之邪,就变成了黄厚腻苔。一般情况下,湿气轻的,可能就是个薄腻苔,重了是厚腻苔,再重了化热了就是黄腻苔。
如王老师介绍过的一个病例:患者舌苔布满了整个舌面,而且中间这部分稍微偏厚一点,舌体稍微胖大一点,感冒有半个月,最近见好,前一段时间老咳嗽,嘴里没味,大便不痛快,脚有点沉,由此判断此患者湿气偏盛,脉比较滑。吃东西要清淡,这样就有利于脾胃功能的恢复。
夏秋之交热而多雨,湿气较重,湿邪过盛可致病。湿邪伤人有内外之分,外湿多由气候潮湿,坐卧湿地而致病;内湿多因喜食冷饮,贪吃生冷瓜果等寒凉之物,损伤人体阳气所致。
所以祛湿分上中下,上焦采用芳香化湿,中医有一句话,叫“芳香化湿”,也就是说味道芳香的药物,普遍具有化湿的功能,我们可以利用一些有香味的药物,自制中药香包。防暑祛湿香囊配方:艾绒30克、桂花15克、黄柏15克。
中焦采用燥湿,下焦采用利湿。
这里收集了食疗祛湿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1、清热祛湿粥
【原料】赤小豆30克,白扁豆、薏苡仁、木棉花、芡实各20克,灯芯花、川萆薢各10克,赤茯苓15克。
【制作】将川萆薢、赤茯苓、木棉花、灯芯花洗净水煎至2碗,去渣取汁,加入赤小豆、白扁豆、薏苡仁、芡实同煮成粥。
【用法】温热服食。
【疗效】清热祛湿。适用于因暑热而引起的小便不利,胃滞不适,腹胀脘闷等症。
【注意事项】大便干结者不宜用。吃点热汤面,让身体适度出汗,可以带走体内的暑湿之邪。
2、消暑健脾祛湿汤
【成份】蜜枣、赤小豆、生姜苡仁、扁豆、葛根、玉竹、陈皮。
【功能】清热解暑、巩固排泄及消化系统功能。
【服用方法】煲约两小时,加适量盐调味。
除了食疗,平时还要多多运动,以及饮食要清淡适量,更要注意潮湿的环境,比如睡地板呀,洗澡后湿漉漉的在风扇吹干或者自然干,特别是夜里十一点后洗澡上床,湿邪入侵就更快了,所以要想湿邪不上身,良好的生活习惯最重要。
周军老师,在许文胜教授创建的新易国学管理团队当中,深入研究中国易学精髓《金篆玉函》的摸骨术。指导人们保持身体健康与心灵完满,在准确判断病之所在的同时,帮助受众具备自我保健的基本能力。常年在清华大学、四川大学、财经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等一流学府授课。
主讲课题:《中医五行养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