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之——立秋

http://wx.img.pp.cc/20130806/s_99c464697480f198b84485d84ab51ee9.jpg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一年之中四立中的第三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立秋七月节既是农历七月的标志,也预示着一年的暑热已经过去,秋天已经来临了。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立秋的谚语,“立了秋把锄钩”说的是农民在立秋后就把锄钩挂起来了,地里庄稼已接近成熟,不需要锄头除草了,所以把锄头高高挂起,等到来年再用。还有“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立秋节过后,天之阳气已进入收敛肃杀之时,万物消肃,农作物也进入成熟期。每次降雨都会使阳气收敛一次,阳消阴长,气候慢慢地就寒凉了,紧接着寒冷的冬节就要来临,冬寒穿棉的季节快到啦。此外,还有“七月秋样样收,六月秋样样丢”,“秋前北风秋后雨;秋后北风干河底”的说法。也就是说,农历七月立秋,五谷可望丰收,如果立秋日在农历六月,则五谷不熟还必致歉收;立秋前刮起北风,立秋后必会下雨,如果立秋后刮北风,则本年冬天可能会发生干旱。
http://wx.img.pp.cc/20130806/s_e2f632235f174e66793ecd9d292d606d.jpg
但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幅员广大,纬度、海拔高度不同,实际上是不可能在立秋这一天同时进入凉爽的秋季的。从其气候特点看,立秋由于盛夏余热未消,秋阳肆虐,特别是在立秋前后,很多地区仍处于炎热之中,故素有“秋老虎”之称。气象资料表明,这种炎热的气候往往要延续到九月的中下旬,天气才能真正凉爽起来。我们北京地区由于人多车多,温度偏高,秋季温度没有明显凉爽的感觉,好像没有秋天,从热天直接进入冬天似的。
秋天的到来阳气消肃,秋高气爽,处于干燥气候。所以在秋季养生中,《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此乃古人对四时调摄之宗旨,告诫人们顺应四时养生要知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要想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就要顺应之,遵循之。整个自然界的变化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立秋的气候是由热转凉的交接节气,也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时期,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也是人体阴阳代谢出现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因此秋季养生,凡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锻炼,皆以养收为原则。秋天内应于五脏的肺,肺在志为悲(忧),悲忧易伤肺,肺气虚则机体对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下降,易生悲忧之情绪,所以在进行调养时,切不可背离自然规律,遵循其古训“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http://wx.img.pp.cc/20130806/s_6a5cc56379a4c12cc4716c0fdbd17b5f.jpg
在饮食调养方面,《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肺主秋……肺收敛,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可见酸味收敛肺气,辛味发散泻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尽量少吃葱、姜等辛味之品,适当多食酸味果蔬。秋时肺金当令,肺金太旺则克肝木,故《金匮要略》又有“秋不食肺”之说。秋季燥气当令,易伤津液,故饮食应以滋阴润肺为宜。《饮膳正要》说:“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禁寒饮”。秋季宜食生地粥,以滋阴润燥者。总之,秋季时节可适当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萝、藕、梨、荸荠、乳品等滋阴柔润食物,以益胃生津。
http://wx.img.pp.cc/20130806/s_8bb55792193aa728dd574dc058d699d8.jpg
入秋之后,正是开展各种运动锻炼的大好时机,每人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这里给大家介绍一种秋季养生功,即《道藏·玉轴经》所载“秋季吐纳健身法”,具体做法:清晨洗漱后,在室内闭目静坐,牙齿闭合36次,再用舌在口中搅动,待口中津液满后,漱练几遍,分三次咽下。然后稍停片刻,缓缓做腹式深呼吸。吸气时,舌头顶住上门牙,用鼻吸气。再将气慢慢从口中呼出,呼气时要默念哂字,但不要出声,如此反复30次。秋季坚持此功,有保肺健身之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