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长夏季节应注意寒冷伤阳气(秦鸿亮)

http://wx.img.pp.cc/20130801/s_315993e44d441abd25df9c8ca9eda58d.jpg
长夏是一年之中最热最湿的季节,大家所熟悉的桑拿天就是在这季节里特有的天气。通常我们在这季节里,都是利用空调来调节居住或办公空间空气的温度和湿度以度长夏。可是,空调冷饮固然是好,但也有它不利的一面,易伤阳气!《内经》说:“春夏养阳。”那么,什么是阳?为什么要这个季节养阳呢?阳气对于人们身体有何作用呢?热天怎么会受寒?人体里怎么有寒气?寒气为什么能伤阳气呢?受寒之后又为什么会疼痛?等等一系列的问题我们还是朦朦胧胧,似懂非懂。
咱们前面已经讲过了长夏属土,是湿盛的季节。湿气当令,与人体相应的是脾土,脾的性质是喜燥恶湿,所以这个季节就容易发生湿困脾土现象(如困倦、胃满、便稀等)。所谓阳气,是相对于阴气所说的。阴阳是我国古代哲学范畴里说明事物属性的一对具有相对性、又是统一体里的范畴名词。阴阳本意是指阳光的向与背,向阳者为阳,背阳者为阴,后来引申为气候的寒热,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运动状态的动静,物体的大小等等。一般地说,凡是剧烈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积极的都属于阳;反之,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灰暗的、消极的都属于阴。在中医学里将对于人体具有推动、温煦、兴奋等作用的物质或功能统称为阳;对于人体具有凝聚、滋润、抑制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称为阴。由此可见,阳对人体而言是精神活动、生命体征的表现;阴就是人体的精神活动、生命体征的物质基础。《内经》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即是指在春夏尽情地表现活跃生命力,到了秋冬应加强对人体的保养。春天阳气处于升发状态,夏天阳气处于生长状态,对于人们来说一定要顺从自然变化进行养生保体,那么,理应在春夏季节里利用自然优势来充养人体的阳气。只有在春夏季节里把人体阳气养的足够多,到了秋冬天肺气当令才有收而不咳,冬季肾气纳藏丰满强壮,身体才能不惧寒冷而少病或不病。所以,要进行“春夏养阳”。
http://wx.img.pp.cc/20130801/s_f0a90e232d3783ab12827503d9e00272.jpg
对于寒凉来说,中医学里是这样讲的:寒对于人体分为内寒和外寒,外寒就是自然界里的寒凉之气,在正常情况下它不会使人们得病,而一旦人们身体内部抵抗力(正气)发生变化,适应不了自然气候剧变就会发病。而此时寒气就会袭击伤人,这时寒气就变成为袭伤人体的寒邪了,使人体表受寒得病或伤及肺卫经脉而身痛咳嗽或发烧。如果寒邪直中于脾胃,就会造成脾阳受损,可见脘腹冷痛、呕吐、腹泻等。那么内寒呢?就是阳气不足所造成的。张景岳曾说“气不足便是寒”。体内阳气不足,机体失却温煦,脏腑功能就会减弱,气血运行就会发生障碍,经络不通则会发生疼痛现象,也就是“有寒故痛”。寒邪的性质有三:一是寒为阴邪,易伤人体之阳气;二是寒性凝滞,易阻经络;三是寒性收引易使血脉挛急而疼痛。
http://wx.img.pp.cc/20130801/s_8701cda925fa2a97837ccce80dd37b10.jpg
由于长夏天气炎热,雨水较多湿也较大,人们为了避免过分的热,常采取制凉制冷来对抗之。这固然是好,但是夏天热,毛窍多开,人体出汗较多,加上空气的潮湿,这些水汽一遇凉风就更加凉了,再由于毛窍多处于张开状态,寒湿很容易侵入人体使人发病,或寒湿,或寒凉。若是平素身体有内寒的人,如心肾阳虚者,寒邪直中少阴经脉,可见恶寒蜷卧,手足冰凉,下利清谷,小便清长,精神萎靡,脉象微细等症状发生。若是寒气客于经脉,则血凝气滞而血脉挛缩,就会发生疼痛、脉紧现象;客于经络关节,则经脉拘急收引,可使肢体和关节屈伸不利或冷厥不仁。所以,我们在长夏季节一定要注意不要寒冷寒凉伤体。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是有深刻意义的。姜是热性,并且有温中利湿的作用,最适合这个季节食用。
长夏暑湿,家庭应该常备十滴水或藿香正气水、人丹等清暑祛湿之品。刮痧也是祛暑的好方法。此时,乌梅汤、绿豆汤也是清暑利湿的最佳饮品。
http://wx.img.pp.cc/20130801/s_c2fc7bb351e4751003c7bbe230de2123.jpg
秦鸿亮老师在许文胜教授创建的新易国学管理团队当中,主要进行中医方向的研究。对中医、中药、针灸、手法治疗、康复治疗、亚健康调理,尤其脊柱疾病、骨关节退行性病变、小儿脑瘫、亚健康体质的康复以及疑难杂病的治疗与诊断,有独到见解,且疗效显著,曾参加康复及疑难杂病治疗与研究,并多次受邀参加国际医学交流。
主讲课程:《中医健康养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