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评时事:江豚不好吃,干部不好管(黄晓雷)

CCTV新闻频道近日播出一条采访王丁(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的节目。王丁说对他来讲,最痛苦的莫过于目睹自己的研究对象一个个走向灭绝,但比这更绝望的,他说,“我见过一个地方官员,他问我江豚好不好吃,我当时很无语……我说不好吃,结果他说,不好吃干吗要保护……”
看了此则新闻,哭笑不得。不少网友在网上品评这种雷人雷语,有网友直接回复“注意素质”。
确实如此,为官当有为官的基本素质。法家讲“因任而授官”,因为胜任,才能任命官职。如果连基本的为官素质都不具备就能当官,那么这是如何考察干部出了问题。
但同时,这则新闻还牵引出另一个话题,这也是值得注意的:那就是如何规范干部,如何让干部和上级保持言行步调一致的问题。这对于国家,企业乃至各种组织都是十分重要的。
在企业中,下级干部不能与上级保持一致,一般有三种原因:
1、知识面所限。有些企业干部可能在某些方面有特长,称得上专家,但他不是全才,当遇到不懂的问题时,就不知道该怎么做了,于是就放下不做,或发表雷人雷语。新闻中提到的那个干部,显然是对为什么国家要保护野生动物一无所知。
2、意识不到位。有些企业干部主观上认为上级要求的某些事不重要,所以也不重视,比如说企业要搞ERP系统,有不少干部都会认为这是瞎花钱耽误工夫,有时间精力还不如多跑两张订单呢,于是就开始在这方面消极怠工了。
3、部门意识至上。这也是常见的情况。屁股决定脑袋,身为一个部门的经理,只为这个部门着想,没有大局观,对本部门没有好处的事情产生抵触或者阳奉阴违。
以上三种情况经常交织在一起,这也是让组织管理者很头痛的一件事,那么该如何解决呢?
法家《韩非子·五蠹》中的“一法而不求智”,在于专一地用法而不追求用智。为什么呢?因为每个人的“智”都不一样。智力有高低,同时智力里面还包含了个人主观因素和感情因素以及时间因素。每个干部都用自己的“智”,主观行事,那么一个组织就不可能保持言行步调一致了。
所以对待干部首先要用“一法”。用“法”来规范统一行为和方向,这个“法”在企业里是制度,也是企业的统一决策。
之后才是用“求智”,智是在方向确定后,下级干部把智力用在如何让组织在正确的方向上走得更快,走得更好。
法家讲“以法为教”,其实就是在解决步调统一的问题,决策和制度在成形前,要充分讨论、充分论证,但定型后,就必须强制遵守了。
黄晓雷老师,在许文胜教授创建的新易国学管理团队当中,潜心钻研法家核心思想,首创将法家“法”、“势”、“术”核心哲理成功运用于企业实践管理当中,形成了完整的“法家智慧应用体系”,成功帮助众多企业快速平稳发展。常年授课于清华、北大、同济、复旦、浙大等知名学府。
主讲课题:《法家的管控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