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评时事:自重以重于人(黄晓雷)

http://wx.img.pp.cc/20130313/s_aadfa33668bdf887b6641c5f095aeffa.jpg
韩非子曾说过这样的话:“使燕王内憎其民而外爱鲁人,而燕不用而鲁不附。”
白话文意为:假如燕王对内憎恨本国民众,对外喜爱鲁国人,那么燕人就不为他所用,鲁人也不会依附他。
原因是燕人被憎恨,就不能尽力来求得功劳;鲁人被喜爱,但不能冒死罪去亲近别国君主。
用今天的话讲,就是天天羡慕别人家的好,终究不是自己把日子过好的办法。
而中国现在正面临这样的情况,有财的移民了,有名的移民了,有能力的移民了,有容貌的移民了。这和客观因素有关,也和中国人潜意识里崇洋有关。
而造成潜意识的崇洋,有历史沉淀的原因,也有与现在不少事情客观心理暗示有关。
比如这次两会,政协委员张树华就提出“学英语使中国教育质量遭毁灭性打击”这样的观点。其论据比较充分。如大学英语过四级是拿学位的门槛,六级是研究生的门槛,英语同时也是工作后评定职称的门槛之一,那些类似从事中医、古汉语、二十四史研究的不管本专业水平怎么样,反正英语不行就没戏。由于过分重视英语教育,而且是应试教育,反而弱化了对本民族语言——汉语的教育。而现在为数不少的中国人在使用汉语方面存在或多或少的困难或障碍。
张委员说的是真的吗?我也深有同感。这种现象在各个层次的教育环节中都有体现。比如说,有一个针对小学生的“三一口语”英语考试在北京小升初时就很实用。有的区“三一考试”考试过六级,拿到如图的证书,就可以进入各种优质中学选拔特长生的备选名单了,当然有些教育大区的门槛是七级。
而这种证书的考试、辅导已经形成了一个产业利益链。考试机构、辅导教育公司、家长、学生,都在这个链条中各得其所,各图其利。
一级一级证书拿下来,一个家庭少说也得花个一两万甚至几万的费用,同时家长和孩子也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其中。而反观本民族语言——汉语,在小升初中,却没有如此重要的地位。英语本身只是一个技能,是中国人应该会的众多技能当中的一个,但在利益驱动和引导下,却造就了英语势重,汉语势微的局面。于是从家长到学生,在为了前途而奔波时,一次次的被强化了这样一个观念:语文(汉语)的学习,不差就行,而英语必须学好,那可是能走遍天下的。
国人国语技能的退化,其表像之一就是,那些表面传神实则空洞的网络语言,如“屌丝”“逆袭”之类的“新词汇”,大行其道。
不爱自己本民族的语言,不重视自己本民族的语言,就像韩非子说的燕王不爱自己的臣民一样。一个民族如果丢掉了自己的鲜活语言会怎么样呢?在其上,以语言为载体的本民族文化,更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失去了语言,失去了文化,就是失去一个民族的魂。没有了这个魂,自然燕国人不会爱自己的国家,而鲁国人呢,更没有爱燕国的理由了。
有句话说得很传神,“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通行证,民族的才是在世界安身立命之本。希望两会代表能都像张树华委员那样,多提些具有长远战略眼光的真知灼见。希望有关部门多建立一些弘扬中华民族语言文化的游戏利益规则,希望每个中国人都以自己是中国人为荣,而不再以移民为骄。只有中国人自己爱中国,世界才能爱中国!
http://wx.img.pp.cc/20130313/s_770556db2581a37e73b0fd65a7476247.jpg
黄晓雷老师,在许文胜教授创建的新易国学管理团队当中,潜心钻研法家核心思想,首创将法家“法”、“势”、“术”核心哲理成功运用于企业实践管理当中,形成了完整的“法家智慧应用体系”,成功帮助众多企业快速平稳发展。常年授课于清华、北大、同济、复旦、浙大等知名学府。
主讲课题:《法家的管控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