屌丝看西游之孙悟空(五)
(2014-11-03 20:40:56)分类: 小说影视、神话故事 |
自从悟空跟随师父唐僧去西天取经,没少受到为难,这也属于正常现象。一个新组建的团队,领袖和下属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肯定需要一定的时间来了解和磨合。毕竟彼此的人生观不同,性格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初次在一起合作,难免会有磨摩擦。
悟空年少气盛,喜欢打打杀杀,而他的师父唐僧,吃斋念佛,极力主张不杀生,是一个讲究积德行善的老好人。悟空第一次和师父发生摩擦和口角,是他被师父救出,杀死六贼的时候,师父怪罪他不该打死那六个拦路抢劫的劫匪。悟空心高气傲,一气之下,便离开了师父,跑到东海龙王那里喝茶了。最后还是被东海龙王用张良三捡鞋子的故事给劝了回来,回来后,师父便给他戴上了紧箍儿。
第二次冲突就是三打白骨精时。悟空认得三次变化成女儿和老人的妖精,可是师父没有火眼金睛,辨不出个子丑寅卯,于是又开始怪罪他乱杀生,加上八戒的挑拨,师父一怒之下,就把悟空打发回花果山。
无论是铲除六贼,还是三打白骨精,悟空做得都没有错,那么师父为什么还要怪罪他,非要赶他走呢?大家都知道,悟空是一个人的童年化身,代表着一颗童心,而他的师父唐僧,是一个人的老年化身,代表着老年意识。我们先看悟空铲除的都是哪六个贼,眼看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意见欲和身本忧。
这分明是写人的七情六欲,悟空既然是一个人的童年化身,离开两界山,就是一个幼儿脱离了大人的手心,已经初通人事,自然就会透过眼、耳、鼻、舌、身、意,产生七情六欲。师父唐僧以一个老年人的眼光,看待孩子身上的这些欲望,有着非常矛盾的心理。虽然七情六欲是人的天性,但如果不清除掉,就无法修行成佛。
我们常说,魔由心生。世界上哪有什么妖精,有的只是人内心的欲望和杂念。悟空铲除六贼和三打白骨精,他的师父每次都口生怨言,师徒反目,正是一个人内心欲望的挣扎和矛盾。人到底为什么活着?克制欲望,到老成仙成佛,难道这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吗?吴承恩一方面在肯定着、赞扬着,一方面又在否定着、抱怨着。这是人性的挣扎,也是人生的矛盾。
人克服七情六欲,当然是件痛苦的事情。悟空回到花果山后灭了山下众猎户,就是明显的例证。那些围猎花果山众猴的猎户,都是些什么东西呢?吴承恩交待得非常清楚,便是四味名贵的中药:人参、朱砂、附子、槟榔。这分明是告诉我们,一个幼小的孩童拋弃家庭出家当了和尚,由于想家,得了一场大病,吃了四味中药,才彻底治愈。
悟空独自一人离开了师父唐僧,明摆着是写一个人的人性分裂,老年时偶尔泯灭了童心,导致心理疾病,结果再次陷入妖魔侵身的境地。这样看来,一个健康的人,即便到老,也要保持完整的心性,不能没有童心,也不能完全孩子气。就像悟空离不开师父唐僧,唐僧也离不开悟空一样,人性只有完善才能健康,只有人性健康生命才能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