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玄慈
(2014-10-21 20:28:37)分类: 小说影视、神话故事 |
正邪故事總是這麼玩,但若倡導「信望愛」、「福慧雙修」、「悲智雙運」的宗教,也想來一場「拯救蒼生順便自肥」的遊戲,那就偏離了宗教「身心安頓」的旨義。在馬丁路德時代,羅馬教廷便是讓人們得知「有罪的靈魂死後將受煉獄之苦」,製造大眾的恐懼,接著推銷「贖罪券」,只要購買就能洗淨靈魂。教廷大賺「恐懼財」,馬丁路德因此發動宗教改革。
然而,若宗教人自己心中充滿恐懼,因恐懼而攻擊他人,再以佛法、寺院清譽等理由粉飾太平,豈非自導自演超人或「贖罪券」等玩意兒?明明心中「顛倒夢想」,卻宣講著「究竟涅槃」,實在可怪之極,玄慈方丈正是如此。
玄慈的恐懼感來自於「必須保有少林寺的一切」,包括少林寺的資產、經典與名聲;他的心態,就像傳統老太爺「保有家族一切」的使命一般。慕容博深知老和尚的罩門,誆他幾句「契丹武士擬偷襲少林寺,竊取武學秘笈,作為遼國軍訓教材」,玄慈立刻給嚇壞了,馬上與汪劍通等一干好友聯手,一群人就像過敏反應的白血球,慌慌張張地衝上火線,見到細菌立即釋放抗體,管它是好菌或壞菌。
不曉得「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的高僧們是否想過,如果對方並不高強,大可於少林寺中守株待兔,安心地作佛門課誦,「恃吾有以待之」;萬一對方的本事比「大力金剛拳」還要厲害,人家用自己的功夫就能當遼軍教頭,何須偷盜更粗淺的武學圖譜呢?
玄慈等高僧化裝為五名高手跟蹤喬峰,更屬逃避之怪行。玄慈的思考模式為「我胡亂殺了人,擔心為人所知,令少林寺蒙羞。現下對方的遺孤發現錯殺之事,我不向他認錯,倘若他為了報仇而殺錯旁人,我必須以正義之名殺了他,以消滅武林禍胎。」表面上看來,這奇怪的思考邏輯似乎是「好漢做事好漢當」,但是實際上,不論是玄慈殺了喬峰,或是玄慈讓喬峰誤殺自己,他所貪戀執著的,還是自身與少林寺的名譽。
再談談他與葉二娘的愛情。玄慈身犯戒律清規,但他竟寧願忍受二十多年日夜記掛葉二娘母子的痛苦,也不敢向眾僧懺悔。說到底,仍是害怕失去他最依恃的高僧地位與少林寺名聲。在心理上,玄慈將佛法視為「贖罪券」,卻無法自內心深處擺脫恐懼感與罪惡感的折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