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奇石收藏日益普及,流通市场日益繁荣,伴随而来的是石源逐渐减少,某些石种甚至达到枯竭的境地。由于奇石具有很高的科学、艺术、文化、历史、经济、收藏、价值,具有自然美、艺术美、唯一美、永恒美,又是不可再生物,因此一些利欲熏心者便做起了造假勾当,致使初玩者时常上当受骗,就连玩石多年者,一不注意也有受骗可能,直接影响收藏者的利益,破坏了石文化的健康发展。为了维护收藏者的正当利益,推进石文化的发展,收藏者必须掌握有关奇石造假辩伪的知识。下面就奇石做假的历史、类别、识别方法,谈谈自己的点滴看法,供石友们参考。
一、观赏石做假,古已有之
据南宋杜公馆的《云林石谱》就有相关记载。美国已故的中国传统石收藏家理查德-罗森布鲁姆经过研究发现,绝大部分古代供石是动过手的,留有加工的痕迹。不过古代供石的加工,并不是刻意追求那种状况形象物的俗套,而是使之更加接近于抽象的艺术雕塑,其主要对象是针对太湖石、灵璧石、英石之类的造型山石,原则上是只减不增,只作局部的改动,不完全改变其原来的观赏效果。随着岁月的漫漶和人们的长久把玩,其加工的部位形成了风化层或包浆,已与整个石头融为一体。
二、奇石做假类型
1、低质品种冒充优质品种
石头本无所谓真假,但是,供石具有观赏、收藏、流传价值,可以为商品流通,各个石种之间又有价值高低,数量多寡的区别,因此也出现了此类石冒充彼类石以牟利的问题。这类问题早在宋代就已产生,古人根据实践经验,曾采取过有效的检验措施。其冒充类型有:
A.有的太湖石形态与灵璧石类似,叩击亦微有声,有人就将太湖石染黑冒充灵璧石。怎样分辩?由于灵璧石硬度较高太湖石高,检验时可以用利刀轻轻削刮石之底座,若是刮出石屑,即假灵璧石。另外,太湖石虽有白脉,但远不如灵璧石黑中映白的条纹清晰而众多,这也是辩别方法之一。
B.太湖石因有水旱之分,水石因久经波浪冲击,石面嶙峋有“靥”,俗称“弹子窝”,且石性温润。旱石久生岸山,石面较平坦、枯槁,不足贵。于是石商将旱石凿出条痕坑洞,尔后以网盛之沉入湖水中,过一二年乃至数年再捞起,以充水出售。分辩水石、旱石,主要看石之坑洞自然与否,动态平衡一肌是否圆润有光泽。
C.墨石冒充灵璧石
墨石石表灰黑多洞,敲击也有声音,有人冒充黑灵璧。但只要细心观察,听声音也不难识别。黑石音闷,石质干燥,洞圆滑,色黑微绿,而灵璧石音质悠扬有余音,质如玉,黑润。
2、造型石做假改变原貌
造型石类的做假大多集中于传统赏石类。太湖石、灵璧石之类的造型山石,由于大多属碳酸盐类岩石,质地较为疏松,硬度不很高(5度左右),而且不耐酸类腐蚀,故极易做假。其做假表现出的内容大致多为符合传统瘦、漏、透、皱审美观的山子型,往往有许多通透的孔洞,但其孔洞大多前后对穿,中心线成直线,少见自然形成的孔洞那种迂回曲折感。此外便是状形象的形类,尤其是动物类居多,这类做假的石头大多完全改变发其原来的面貌,通常要经过盐酸(硫酸)的浸泡,使之加工部位与原来石质浑然一体,由此也将石头本身的皮壳风化完全破坏了,使之体无完肤,浑然一色,手感圆滑有余,棱角不足。
3、画面石做假
画面石的做假,大多是取意于动植物,日、月、星辰之类象形图案,其表现形式大致可分为二类。
一类是经过切割打磨的纹理岩石,根据基原有的不同色彩有层面,依样磨琢成浅浮雕式的画面。如云南的大理石、广西的彩霞石等。触手都有凹凸感。也有的是在原来平面的图案上补添其不中之处,甚至是直接新添画上云的图案,须仔细观察其纹彩与底色的边缘是否清晰、自然,其正反二面的纹彩是否契合。
另一类是未经加工的砾石或是卵石,其做假手法林林总总,或用化学染料,染烙成各种图纹,或有激光在石面上打出图案,或在石面上用湿布贴出图案后,把石头烟熏火烧,或用颜料染石头后再加热蒸煮而成,或在石表刻出沟纹填以石浆再打磨平整,等等。这类石头大都体积不大,表面大多涂上油蜡乃至透明漆,图案形象过于逼真,色彩不够厚自然,感觉上是浮于石表面,没有深入肌里,有的纹彩表面没有岩石特色的细粒或微粒结构。
三、做假识别方法
市场上主要的造伪手段是在自然上作假,即人为加工,冒充自然天成,贯用的手法是“加法”和“减法”而以“减法”为多,现流行时尚的名词曰“瘦身”。其识别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点。
其一,粘缀。粘缀的目的往往是为增加供石奇巧程度。宋代画家兼石商李正臣家中奇石众多,“然石之诸峰,间有外来奇巧者相粘缀,以增险怪,此种在李氏家中奇石众多,(见云林石谱)”。粘缀象形石时就注意突出部分(如手、足、翅、五官等),看其是否与主体浑然一体。有否胶粘痕迹。
其二,斧凿、切面、锯底对于大多数供石说是不适宜的(除崂山绿石、大理石等特殊石种之外)。古人用斧凿钢锯作假,分辩因痕迹明显,而现代人利用盐酸来模糊作假痕迹,分辩比较困难。现在还有些人为了使奇石增值,使用更为巧妙的电钻、电锉法。因为钻头、砂轮的型号多种,可以任意在需要处钻洞、磨峰。而且加工者在钻洞磨峰后,经过这样加工,就有凹凸、峰峦叠起,洞谷幽深。而且加工者在钻洞磨峰后,往往还要细致地砂磨,盐酸渍。不经意者往往难辩真假。
其三,供石造型的人为加工与否须细细辩别。若肉眼不行,可以用放大镜仔细观察之特别处。一看其纹理有无突然改变走向,然后看其色泽是不有微妙的浓淡之变化。经验老到者往往能凭感觉分辩真伪,因此加工过的石头在行家眼中往往难循其迹。
总而言之,辩别供石真伪并非高不可攀,只要不断积累经验,一般是可识别的。也会总结出;一看石皮是否破坏;二看石纹是否突然改向;三看色泽是否有浓淡变化;四看石面是否“暴斑”、“钻花”、“凿印”、“锯丝”、“粘痕”等,四看辩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