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感王寨及粮窝村的传说

(2012-04-12 11:47:04)
标签:

文化

分类: 海城轶事

在海城市西南是感王镇,距城17公里。在感王镇北,有西粮、中粮、东粮、前粮等四村,在北面是叶深村。俗称“四凉”(粮)、“一热”(叶),这些镇、村名称的来历,有一段传说。

在唐朝以前,感王这一带是土地肥沃的平原,当时被一个大王霸占着。他把抓来的奴隶圈到寨子里,给他放牧、耕种。以后高句丽族侵占到这里,根据他们生活需要,强制一部分人烧制缸瓦盆。因为用量大,要求高,常常是破损多,成品少,这些奴隶就要遭受刑罚,轻者打骂,重者处死。

唐王李世民东征,在攻打高句丽的山城——营城子时,路过这里,走得人困马乏,看到寨北有一条小河(祥水泡),就让人马休息,饮水做饭。这时,一位看河人上前阻挡,唐王问何故?看河人说:“大王有令,这河水只能给大王寨人用,外人不准。”唐王好言相求,看河人说:“要让你们用了,我就没命了!”唐王感到这太不近情理,就进寨去见大王,正好看见大王正在打骂烧制缸瓦盆的奴隶。唐王自报王名,并上前阻拦。大王向来说一不二,哪把唐王放在眼里,粗鲁野蛮地吼道:“你是哪路鸟,敢管本大王的寨事!”唐王好言相劝,大王仍不服,让寨丁拿起棍棒轰赶唐王。唐王忍无可忍,一怒之下杀了大王,然后对大家说:“你们自由了!愿意走的就走,不愿意走的,就在这里种地、放牛羊。”奴隶们乐得欢呼跳跃,然后一齐跪下:“感谢唐王救命之恩。”为了永远记住唐王的恩惠,把大王寨改名为大感王寨,也有的说唐王征东前已叫缸瓦寨,唐王解救奴隶后,多年已不制做缸瓦盆,名不符实,人们为了纪念唐王,而改名为感王寨。(在寨西有小感王寨,现划归大石桥市管辖。感王寨分为东感王村、西感王村),感王镇成为乡镇所在地。

在大感王寨北一带是一眼望不到边的荒草甸子,一些涝洼地长着芦苇、蒲草。这块没开垦的地方,野草丛生,鸟兽成群,沟沟岔岔都有鱼虾。特别是兔子、狼更多,当然也有不少狼窝,还有老虎洞。(至今西粮村仍有一条街,名为老虎洞)。自从寨门大开以后,有的寨人没有走远,就在这里开荒种地、打猎、捕鱼。因为这里生活逐渐好转,外来人来了,人口增多了,开垦的土地也多了,粮食也产多了。这时就出现了粮食大户。传说,其中两户最有名。一户姓张,一户姓朱。姓张的心眼好,遇到青黄不接,灾年或外来人员借粮时,很少用斗量,而是用袋子装,估数,当然估的都是少些。还粮时也一样,有时差点也不计较,大家送给他一个好名“张不量”。姓朱的可不一样,不知从哪学来的坏道,用皮斗量。借时,皮斗是干的,收缩成小斗,当然量就少了。到了秋天还粮时,把皮斗用热水泡开,胀大了,当然量就多了,大家给他起个外号叫“皮斗猪”。

“张不量”在西狼窝住,因为他心地善良,人们愿意和他来往,就住在他家附近,人口也就多了。他住的那趟街起名叫张家街(至今还保持这个名)。“皮斗猪”在东狼窝住,谁也不愿意住在他家附近,当然人口也就少些。后来朱家粮仓着火了,谁也不愿意去救,烧光后,“皮斗猪”就流落他乡了。

人们在互相来往问候时,称狼窝感到别扭不好听,又因产粮多,就改名为“粮窝”了。因为人口逐渐增多,西粮窝又分出一村叫中粮窝,再加上东粮窝,南面的前粮窝,共有四村。北面因草多烂叶深厚,称叶深堡。这样就形成了四“粮”(凉)一“叶”(热)的格局。 

 

                                                       郑士英 口述 郑伟 整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