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安徽省第三届小学信息技术优质课评选
内容提要:很多老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仍然摆脱不了教材“至高无上”的权威性的影响,过分依赖于教材。在教学中,把教材中涉及到的知识和技能直接传递给学生,而教材中没有提到的知识也就只字不提,以致于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得师生双边活动呆板、机械,教师觉得教学任务重,学生觉得学着兴致索然,从而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与教改初衷背道而驰。虽然电子工业出版社教材在内容的呈现方式上,已经注意到了儿童心理和兴趣特点,虽然教材还提供相关素材的配套光盘,但是,教材中也难免有些案例的设计只是编者以理论出发为切入点,并非来源于生活。因此,反过来说,学生也就很难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所以,正确的做法是依据教材而不是依赖教材。
关键词: 教材依赖 危害 原因 对策
安徽省第三届小学信息技术优质课评选暨教师基本功大赛于2010年4月6日至4月9日在山清水秀,风光旖旎的宁国市举行。来自全省十七个地市共53名选手参加了角逐。经过基本功测试初赛选拔,最后27名选手闯入了课堂教学比赛。整场比赛紧张热烈,吸引了全省二百余人现场观摩。
大赛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广大信息技术教师提供了难得的交流机会,更为教师今后的教学指明了方向。尤其是信息技术教师基本功测试环节,不仅从新课改教学理念上对选手进行了专项考核,更在教育教学技术操作上对教师提出了严格要求,使得选手真正明白了“教好学生先提高自己”是硬功夫这个道理。
两天的课堂教学比武,不乏有高潮迭起的热烈场面、精彩的课堂师生互动瞬间、异彩纷呈的教学设计、生动引人的新课导入…….这些都被观摩老师们津津乐道,并因此而感到不枉此行。成绩固然是主要的,但存在的问题也必须注意到,其中较为较为显现共性的一个问题就是很多教师对教材过于依赖。
一、依赖的危害
什么是依赖呢?百度是这样解释的:依赖(dependence),①依靠别人或事物而不能自立或自给;②指各个事物或现象互为条件而不可分离。
那么依赖会带来什么危害?
很多人都知道这样一个寓言故事:
有个妈妈非常喜欢自己的孩子,视他为掌上明珠,什么事都不让孩子做。孩子快三岁了,还什么也不会做,甚至连基本生活都不能自理。一天,妈妈要出远门了,怕孩子饿着,于是就想了一个办法,烙了一张大饼,套在孩子的脖子上,并且再三叮嘱它:“你想吃时就咬一口。”三天后,妈妈回到家,却发现儿子已经饿死了。原来他只知道吃脖子前面的饼,却不知道将后面的饼转过来吃。因为过度依赖妈妈,给他带来的只有死路。
由以上案例可见,依赖不仅使人缺乏信心,缺少主见,还使人丧失独立生活的能力。依赖有时候还是一个顽疾,甚至会带来死亡。
1、照本宣科,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活中的依赖会带来死亡,教学中的依赖也同样会把教育引向死路。
思想支配行动,教师对教材的依赖主要表现在理念上。首先是体现在教学设计上的对教材的依赖;其次体现在课堂教学上对教材的依赖,在教学中至始至终按照教材的顺序,凡是教材中出现的案例均完全照搬;凡教材中出现的知识点,均一字不漏;凡是教材是没有出现的知识点,则只字不提。
例如,在“自选图形做边框”一节,从“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教学目标来看,这是一节操作性较强。从技术层面上来看,也只不过就是“自选图形”的应用。通过插入两个大小不同的矩形及为两个矩形填充不同的效果,进而产生一个书签边框。教材中的案例第一个矩形边框的填充效果为“纹理”;第二个矩形边框的填充效果为“外部图片”。听了几节课,几乎每个教师都完全按照这样的顺序:第一个矩形填充效果都是“纹理”;第二个矩形的填充效果则都是“外部图片”。最可怕的是教学重难点还产生了严重偏移。大都在强调什么是内边框,什么是外边框,什么是前边框,什么是后边框。而忽略了我们的真正目的------只是为了产生一个作品边框----“书签边框”。“书签边框”的产生,在这里却被忽略了,没有一节课有老师提起。内边框、外边框在这里显然不应该是重点,多次强调显然没有意义。
事实上,制作边框的方法很多,例如,到网上直接下载等。老师应该告诉学生,在没有外部素材的情况下,我们还可以动脑筋、运用“自选图形”自己制作边框。
http://www.hnjw.gov.cn/upload_files/article/12/39_20100418100421_qqxny.jpg
2、禹行舜趋,忽略信息素养的培养。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信息技术教学要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实践中的问题的能力。虽然教材内容紧跟时代步伐,力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发展水平,力求贴近生活,力求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但有的教师还是没有真正领会编者的意图,从而忽略了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例如,在“书签大小规划好”一节中,教材中通过书签案例的设置,告诉学生如何设置纸张大小?如何调整页边距?但由于选择的书签过窄,只有50MM的宽度,而WPS默认的纸张是A4纸,左右边距都是默认值31.8MM,这样,两边边距之和为63.6MM,肯定大于我们设置的纸张尺寸。在这种情况下,当第一步操作完成后,系统会强行提示你做出页边距调整。而在系统默认的尺寸下是不会弹出这一对话框的。由此可见,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只是一个特例。实际上,这一节只要让学生了解如何设置页边距即可,至少要明确页边距设置多大合适,除了考虑审美的需要,还应该考虑实际作品的需要。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很多教师在这里忽略了一个重要细节。即学生按照教材中的要求设置好尺寸,做好书签,作品将肯定无法打印。因为大部分打印机对这个尺寸是不认同的。结果,学生也只是制作了一个严重脱离生活实际的作品,进而也会失去成就感。这样,我们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实践中问题能力的教学目标也就形同虚设了。
3、机械呆板,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性。
信息技术是一门有别于其它学科的课程。它是一门集知识和技能于一体、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既要学好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同时还要有着很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创造性的培养是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中的特点之一。很多老师在教学设计时大都提出了创新能力的培养,结果,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却变成了空想,反而严重约束了学生的思维。
又如还是在“自选图形做边框”一节,教材中的案例均来自于“自选图形”知识,实际上,“自选图形”内容本来是十分丰富的。其基本形状除了有“矩形”外,还有“圆角矩形”,“圆形”、“菱形”、“三角形”,“八边形”等诸多基本形状;除了基本形状,还有“线条”、“流程图”,“标注”等多种其它多个“自选图形”。试想,如果这些元素能够结合起来使用,将肯定会创作出比教材中的作品更美、更加丰富多彩的边框。遗憾的是没有一个老师把这些介绍给学生,那怕只有一点儿启发。于是,我们这里也就不再奇怪为什么这么多学生只能做出千篇一律的作品----同样的自选图形、同样的填充样式、同样的边框。
可见,如果只是对教材过于依赖,完全照本宣科,不真正理会教材实质,不仅让学生听起来乏味,不感兴趣,而且还会抹杀了学生的创造力。
二、依赖的原因
教师是课程改革者的具体实施者。可以说,课程改革,成亦教师,败亦教师,只有搞清了依赖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解决问题。
1、教学观念陈旧,“充电”意识不强
教师是新课程实施成败得失的关键。新课程与传统课堂相比,不仅从教育观念、教育目标上发生了改变,而且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策略上都发生了变革。不少教师对课程改革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教育教学的功能理解过于狭隘,只知道教育是教书,却不懂得育人。在一些课堂上几乎没有体现出课改的理念,不仅忽略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轻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更忽略了对学生个性的挖掘。有的教师虽然认真看教材,但教学上仍然停留在“处方式”教学模式,教材怎么写就怎么教。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课改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少教师仍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大都还抱着原有的计算机知识再吃老底子的心理,从而忽略对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忽略了对教学方法的改进。其实,计算机技术知识与教育教学本来就是完全两个不相同的概念,拥有计算机技术而缺少教育教学方法的人实在很多,二者是不能划等号的。
2.对教材的地位、作用认识不清
对教材的依赖现象是小学老师表现最为突出的问题。很多老师不能够对教材准确定位,不知道教材作用是什么,不知道课程标准内容,不知道课程标准与教材之间的关系。这样,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则处于以教材为中心,离开了教材则踌躇不前,找不到教学的方向。
三、对策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育研究行为。作为教师就应该以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来指导教学工作。
1、加强学习,提升素养
“教好学生先提高自己”。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坚持自觉学习,除了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类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外,还必须自我施压。不仅要学习计算机相关知识,更要学习体现教育改革的相关内容。如《课程改革方案》、《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培训系列丛书》等;不仅要学习体现教师专业化发展需要的内容,如《课程理论》、《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等,还要全面了解小学、初中、高中各个学段的培养目标。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坚持学用结合,坚持带着问题学习,在问题解决中学习,在学习中解决问题;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工作。通过学习,明确新课程的各项要求,树立崭新的课程理念。
2、准确定位课程标准、教材
教材只是一本材料或一种资源,一种帮助学生学习的工具。教师要从《课标》出发,学习理解教材。因为教材只是课标的体现,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是师生沟通的中介、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条件。充分的利用教材,开展创造性的教学,是新课程的基本主张。但教师应该是用教材,而不是去教教材。教师不必完全忠实于教材,因为新课程本来就鼓励老师大胆质疑。
教材的价值在于生成性。其实教师才是课程的开发者,教师对研究教材的价值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研究教材应从新课程的主要思想出发,从整体上了解教材的特点、把握教材的体系结构,掌握教材基本内容和教学要求。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过去是很多老师喜欢就教材而备教案。教材怎么写,教案就照抄。上课时就难免以教师的“解读”教材而代替学生的“解读”。
其实,没有一个教材和教案能适合所有学生。教师一节课的设计,实际上就是一次创造性的劳动。教师应根据教学条件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确定恰当的内容范围和难度要求,设置合理的预期目标。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建构的过程,强调在合作互助中学习,特别关注学生的主体要求,尊重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顺应学生的自我发展,培养创新意识和自我探究的学习能力。
新课程提倡教材开发,教材开放。如果老师提出的问题,都是教材中已有的答案,那么学生肯定不是先在头脑中思考,而是马上到教材上去寻找答案。特别是在带有探究性的教学中,探究的结果在书本上都一目了然,还要进行什么探究?这势必对学习质量产生严重影响。
3、明确教材主要特点
学生的信息素养主要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及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老师除了要认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以外,还要认真研究教材的主要特点。只要经过认真研究,就不难发现,教材始终贯穿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根据问题进行需求分析,然后规划设计与实现,最后评价并修改完善。教材中还特别注意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过程。比较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教材中适时合理的穿插了有关社会、道德、伦理问题的问题的交流与讨论,有利于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形成辩证的价值观和良好的使用。所以,老师在明确了课程标准和教材特点后,应善于选择贴近学生生活、体现人文精神的案例来呈现技术的学习。操作要有一定的自主性和开放性,使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够有所发展。
新教材的特点之一是还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开放性,即教学内容是基础而丰富的,呈现形式是丰富而开放的。因此,我们在备课时要认真挖掘教材每一节课的资源,力图呈现丰富多彩的感知材料,给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留出一定的思维空间。例如,在“自选图形做边框”一课,很多教师千篇一律的仅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教材配套的一张图片,没有给学生选择的余地。这样还怎么能够体现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呢?
“教学的艺术不只在于传授本领,更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
”实践证明,教学观念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教学观念不更新,再好的教材,再完善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都会不尽人意。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可以依据教材,但绝不是依赖教材,真正依赖的应该是教育科研。这既是现代化教育教学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教育教学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因此,切实转变部分教师的思想观念,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已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
本文发表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 2010.08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