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学与教的辩证统一
(2012-12-20 11:14:43)
标签:
课堂教学教师主导学生自主杂谈 |
分类: 走近名家 |
《中国教育报》(
2012年12月13日)发表一篇余文森教授的文章,题曰《课堂是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的统一》,深受启发,於我心有戚戚焉。文章题记开宗明义:“学习是自主的而非他主的,这是现代学习观和传统学习观的分水岭。”强调课堂中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文章开头提出主要论点:“‘指导——自主学习’的课堂,强调的是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的统一。”
文章分为三段:一是“基本理念与基本性质”。提出“以学为基础”,“以教为导向”,“以发展为目的”,特别提出“最近发展区”“终身发展”“内在发展”等概念。二是“基本结构与主要特点”。基本机构为“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的超前学习,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学潜能,解决现有发展区的问题”。主要特征:学生的学习具有超前性、独立性、差异性;教师教学活动具有针对性、参与性、发展性。三是“一般模式与活动要求”。有三个环节,“先学环节”,“后教环节”,“练习环节”。这与洋思中学蔡林森校长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如出一辙,因为“练习环节”中也提出练习放在课堂上进行的建议。
然而,我依然觉得有些观点还需要说得更加清楚一些。
第一,“课堂”概念需要界定。“课堂”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概念,自习课、练习课、作文课、讲评课等,可能会影响到“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的关系偏重,这会与“基本结构”和“一般模式”有不吻合的地方。如果把引言部分的“指导——自主学习”的课堂在题目上加以明确,或者在引言中明确“这里说的课堂是‘指导——自主学习’的课堂”,那就不会引起像我这样有点愚钝的人的歧义。
第二,“统一”可以再辩证一些。文章中把“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基本解释为“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我并不是认为“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有什么不好,只是,它不应该是所有课堂,即便是“指导——自主学习”的课堂的唯一的模式和要求。有些学科,有些内容,不需要学生先学,因为教师讲解完全可以让学生掌握,而且,效率非常高。“教师先讲,学生后练”就不是“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的课堂吗?美国的“颠倒的课堂”已经把“先学”放在了课前,而课堂上只是解决学生的问题。
课堂是复杂的,我还是认为把课堂说成“学与教的辩证统一”也许更适合一些,一是“学”在前,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二是“辩证”要比“统一”更加科学合理,表示事物矛盾的运动、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具有灵活性;而且,学生也可以做老师,从而颠覆一般课堂的结构。
学习是自主的而非他主的,这是现代学习观和传统学习观的分水岭。——题记
余文森,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高考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委员。曾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指导——自主学习”的课堂,强调的是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的统一。
一、基本理念与基本性质
以学为基础。学习是自主的而非他主的,这是现代学习观和传统学习观的分水岭。“指导——自主”课堂要求学生凭自己的力量,自觉、主动、独立地进行学习:自主阅读、思考、质疑;自主发现、提出、解决问题;自主总结、概括、纠正、反思,解决问题,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教师的教要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凡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够掌握的内容和解决的问题,教师都应让学生独立完成。
强调学的基础性、独立性,必然要求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学习为主线。学生文本阅读和个人解读的全过程;学生观察、操作的全过程;学生问题生成、提出、解决的全过程;学生由浅到深、由片面到全面、由表及里、由不知到知、由不会到会的认知,特别是思维发展的全过程,应该成为贯穿课堂的主线,教师的教学及其设计要以学生的学习及其活动作为线索。学生的学习应该是系统的、完整的、看得见的,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障。
以教为导向。无论如何突显学的地位,教学中的学都是在教的干预和影响下进行的,没有教师的组织、指引、调控、激励、评价,教学就不成其为教学。教学过程是学生自主建构和教师价值引领相统一的过程,就算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的引领仍然是必要的。当学生遇到疑难时,教师要引导他们去想;当学生的思路狭窄时,教师要启发他们拓宽;当学生迷途时,教师要把他们引上正路;当学生无路时,教师要引导他们铺路架桥;当学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教师要引导他们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教师的正确引领是保证学生学习方向性和有效性的重要前提。
以发展为目的。课堂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即相对于人的发展这一总目标,任何一个维度的目标都不能脱离整体而单独存在,缺失任何一个维度都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发展就其层次而言,包括现有发展区和最近发展区。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就教学与发展问题,提出了“最近发展区”之说,得出了“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的结论。实践证明,只有针对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而停留在现有发展区的教学,只能阻碍学生的发展。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区的过程,即把未知转化为已知、把不会转化为会、把不能转化为能的过程。
发展就其形式而言,存在内在发展与外在发展。内在发展是一种着重追求以知识的鉴赏力、判断力与批判力为标志的发展。外在发展是一种以追求知识的记忆、掌握、理解与应用为标志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要求把外在发展不断转化为内在发展,使知识和智慧共生。
发展就其机制而言,有预设性发展和生成性发展。所谓预设性发展是指可预知的发展,所谓生成性发展,不是靠逻辑可以推演出来的。人的生动活泼的发展需要这两种发展的交替、转化和整合。
发展就其时间而言,有眼前发展和终身发展。眼前发展是指即时发展,它要求立竿见影,注重可测性和量化。终身发展是指面向未来的发展,它着眼于可持续性,注重发展的后劲和潜力。
发展就其主体而言,有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教师的教要立足于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以及智慧、精神、人格的成长与发展;而学生的发展又可迫使、促进教师不断提高,进而促进教师的成长和发展。这是教学相长规律的体现,“学”因“教”而日进,“教”因“学”而益深。
二、基本结构与主要特性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的超前学习,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学潜能,解决现有发展区的问题。学生自主性超前学习具有以下特性:一是超前性。超前学习即学生的学习在前,教师的教学在后,超前性使教与学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变“学跟着教走”为“教为学服务”。二是独立性。“指导——自主”课堂强调的是学生要摆脱对教师的依赖,独立开展阅读、思考乃至作业活动,自行解决能够解决的问题。教师教学是对学生独立学习后的深化、拓展和延伸。三是差异性。从时间上讲,“指导——自主”课堂要求每个学生按自己的进度和方式进行超前学习;从效果上讲,每个学生由于基础和能力不一样,同样的内容,自主性超前学习的效果和理解的深浅也不一样,这种差异是课堂开展合作学习的宝贵资源。
师生发展性教学活动具有以下特性:一是针对性。发展性教学区别于传统课堂教学的第一个显著特征就是针对性,即必须根据学生自主性超前学习中提出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二是参与性。自主学习为学生的参与提供了基础,学生通过超前学习带着自己的问题、困惑、思考、想法、见解和意见进入课堂,课堂真正成了学生求知和展示的舞台。三是发展性,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功能。其一,自主性超前学习解决现有发展区的问题,师生发展性教学解决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并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新的现有发展区。其二,课堂为教师关注每个学生提供了空间和时间、机会和平台,从而保证每个学生都在课堂上学有所得。
三、一般模式与活动要求
先学环节。在所有的教学环节中,最具本质意义的就是学生先学教材,离开了学生对教材的先学,任何讲解、提问和讨论都失去了针对性。我们建议,先学尽可能放在课内并给予时间保证,先学可以是在老师“教”之下进行的,也可以是按“导读提纲”的要求进行,还可以是完全独立地进行。
在先学环节中,教师的任务是:对学生先学给予必要指导,指导要具体、明确,到位但不越位;对个别小组和个别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帮助;对全班先学活动的状况进行组织调控。学生的任务是:根据老师要求,积极主动、独立紧张地进行阅读和思考或操作;总结学会的内容和解决的问题;概括不会的内容和未决的问题。通过先学,学生要达成以下目标:读懂教材基本的内容并完成相应的任务,独立解决现有发展区的问题,提出最近发展区的问题。
后教环节。让学生在先学的基础上提出学习中存在或发现的问题和困惑,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交流展示。我们建议,分同桌、小组和全班三种形式进行交流展示,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明确交流展示的内容和任务,要保证让所有学生在交流展示中都学有所得。在全班交流中,要特别重在交流不同点和创新点,这个环节也是教师进行有针对性教学和提高性教学的过程。
在后教环节中,教师的任务是:针对性地讲解,对课堂教学中的各种信息和问题进行筛选和提炼,对后教活动的整体状况进行组织调控。学生的任务是主动展示,内容包括先学学懂的内容,个人的见解以及小组的讨论;认真倾听同伴的发言,首先要“接受地听”,其次要作出积极的回应;积极互动,包括小组互动、师生互动和全班互动。通过后教,学生要达成以下目标:对教材获得提高性和深刻性的认识,解决未知和未决的问题,生成并探索有意义的新问题。
练习环节。课堂练习一方面能使学生将刚刚理解的知识加以应用,在应用中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能及时暴露学生对新知识理解应用的不足。我们建议:作业特别是基本的重要作业在课堂上进行,并当场反馈订正,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减轻课业负担的灵丹妙药。
在练习环节中,教师的任务是:设计具有适切性和价值性的作业和问题,进行及时和有针对性的反馈、讲评,对全班练习活动的状况进行整体组织调控。学生的任务是:在规定时间内练习,进行自我批改、订正和反思,小结本课的学习收获和问题。通过练习环节,学生要达成以下目标:知识转化为技能,对知识进行拓展或应用,巩固并活化所学知识。
《中国教育报》2012年12月13日第2版
转自:http://www.usors.cn/blog/yonghe/MyEssayDetail.asp?id=146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