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感阅读法与高三学生英语写作能力培养的实证研究

标签:
语感阅读法高三学生英语写作文学读本 |
分类: 课题研究 |
语感阅读法与高三学生英语写作能力培养的实证研究(一)
摘 要:本研究对高三学生英语作文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并运用实验对比方法检验“语感阅读法”对提高高三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运用“语感阅读法”让高三学生阅读经典的文学读本,可以显著提高他们的英语写作能力,有效提升他们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帮助他们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体验英语学习的乐趣。
关键词:高三学生;英语写作;语感阅读法;文学读本
一、问题的提出
阅读和写作是语言学习中两项重要的语言技能,一直被认为是语言教学的重点。《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对高中生参加高考时应该达到的读写目标(八级)中提到:“(学生)能在教师的帮助下欣赏浅显的文学作品;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30万词以上;能根据所读文章进行转述或写摘要;能根据用文字及图表提供的信息写短文或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12)。
高考具有检测学生英语学习水平的功能,近年来越来越注重对考生英语读写能力的考查,尤其是对写作能力的考查。近几年,全国许多省份高考英语试卷中的写作题分数,占了卷面总分的近30%,如“上海卷”;有的甚至占到了36.67%,如“全国卷II”等。但是,多年来,全国各地高考英语作文的平均得分率基本上在52%—56%(以上数据由笔者根据全国十六个省市的高考试卷统计得出)。也就是说,考生作文平均分还没有及格。考生作文成绩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英语成绩和高考总分。因此,从提高高考英语成绩的角度来看,研究如何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写作能力很有必要。
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在考试中作文失分较多,许多考生望题兴叹,无从下手,中等水平的考生虽能写上几句,但只能是残句断章,表达无意(梁学功,2008)。造成学生的作文“残句断章、表达无意”的原因之一,主要是他们的语言输入偏少,许多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没有达到《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写始于读,阅读可以为写作提供语言和修辞的范本,结合阅读进行写作训练对写作能力的提高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王先荣、胡莹,2011)。高三学生由于面临高考,学习时间紧迫,“题海战术”的普遍做法又让他们对学习产生厌倦,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
鉴于此,笔者展开了“语感阅读法与高三学生英语写作能力培养研究”这一课题,探索能否借助文学读本并通过阅读、思考、写作训练,提高学生英语写作能力,同时提升他们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20世纪80年代起,国外有学者开始在英语母语教学中进行阅读与写作技能的综合教学研究,出现了一批研究读写相关性的学者(戴健林、朱晓斌,2003:169),如Tieney & Shanahan(1991)等。一些教师开始尝试运用分析性阅读的方法教写作,在写作教学中从分析阅读语篇的写作技巧入手,通过强化读写的共享知识,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牟金江,2010)。
20世纪90年代是英语母语读写技能综合教学研究的黄金时代。Goodman(1994)认为,以整体的、未分割的语言围绕社会情境与问题解决统整传统课程,让学生在真实的听说事件与读写事件的情境中、而不是在技能练习的碎片中发展语言与思维。Blanton(1992)提出了“围绕某一主题展开整体语言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他专门设计了两个读写综合的教学环节,要求教师组织学生根据文本中的有关问题写短文,组织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谈感受,然后写下自己的感受(转引自牟金江,2010)。
我国的英语读写技能综合教学研究主要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伴随着英语阅读整体教学法的盛行而出现。张正东(2000:377)认为,外语教学是一个整体,课文(文本)是外语教学这个整体的要素之一,因为它是目的语的载体,必然与学生、教学条件等互不可分,课文的形式和内容又是不可分的,所以课文教学必须着眼整体,需要用整体教学法,即运用“整体(全课文)—部分(句段)—整体(全部课文)”的三步教学模式。“语感阅读法”正是基于整体教学法的原则,强调“以读为本”,强调“整进整出”,强调“语言多种技能的融合训练”。胡春洞(1990:24-27)明确提出语言综合技能教学思想,主张多种知识、多种技能的综合,综合就是统一、和谐、相互促进、相互配合、相互转化。刘上扶(1998:57-78)引介了国外的“阅读→讨论→写作综合教学法”,把阅读、讨论、写作贯通了起来,也可以是说把读、听、说、写有机地结合起来。他认为,阅读与写作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关系;课文是练习写作的基础,是作文素材和表达方式的母体和源泉。在语言教学中,阅读与写作可以分立,也可以综合;即使不是“共同进行”(读写综合),也能获得最大的教与学的效果,如果“共同进行”,更能获得最大的教与学的效果(戴健林、朱晓斌,2003:169, 172)。
三、研究的设计
(一) 研究对象
(二)研究过程
笔者对高三学生的英语阅读现状、英语写作能力、英语作文中的常见错误等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对相关的文献进行的检索、研究,结合学情和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制定了课题研究的具体方案。
2. 课题实施阶段:2009年9月—2010年7月
笔者基本上是每周处理一本文学作品(每本字数在2—8万之间),有些篇幅较长的小说用两周时间来处理。学生利用周末(周六、周日)在家集中阅读,完成读后的写作任务(回答相关问题、写梗概及书评、摘抄译记40个重要语块或句子)。师生利用一到两节课讨论上周末学生所读的一本教材内容,采取小组合作讨论、组员代表展示、挑选典型作文赏析等形式,来加深对小说的理解,提高英语写作的技能。学习效果只有通过检验才能做出正确的评价,英语写作只有通过师生的共同赏析和批阅,才能发现问题和不断完善提高,因此这个教学环节不容忽视(包天仁,2005)。每周一、三、五的早读课,学生用15分钟时间“听、仿、读、思、记”上周读过的一本书的内容,达到训练语音语调、复习巩固记忆、逐步形成语感的目的。笔者举行了英语阅读、写作训练的专题讲座,指导学生掌握必要的学习策略,努力提高他们的学习、练习的实际效果。
3. 研究总结阶段:2010年8月—2011年8月
笔者对实验资料进行了收集、整理,分析相关数据。
四、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在本课题的研究中,笔者收集了三个考试成绩:南京市2010届高三摸底调研考试( 2009年9月6日进行),南京市2010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2010年5月4日进行)和2010年江苏省高考英语成绩(2010年6月8日进行)。
这三个考试都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南京市的高三摸底调研考试和第三次模拟考试组织都十分严密,英语试卷都由南京市教研室组织英语教学专家(其中有参与江苏省高考英语命题的人员)命制,采取全市统一集中阅卷的方式批阅试卷。南京市高三摸底考试在高三年级刚开始的时候举行,可以作为实验的前测。南京市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是在高三年级已经下来8个月的时候(还有1个月学生就参加高考了)举行的,用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成绩与开学初的摸底调研考试成绩相比较,是能够证明实验效果的。用高考成绩与高三开学初的摸底调研成绩相比较,也能证明实验的效果。用“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和“高考”这两次成绩与“开学初的摸底调研考试”成绩相比较,更能够客观、科学地反映实验研究的效果。
(一)实验前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的英语作文成绩对比分析
表4.1.1 实验前两个班学生英语作文平均成绩的差异比较
(南京市高三摸底调研考试,2009.09.06)
比较对象 |
人数(n) |
平均分(M) |
标准差(S) |
|
差异情况 |
对照班 |
30 |
13.2 |
3.3 |
0.504 |
Z <1.96 无明显差异 |
实验班 |
36 |
13.6 |
3.1 |
表4.1.2 实验后两个班学生英语作文平均成绩的差异比较
(南京市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2010.05.04 )
比较对象 |
人数(n) |
平均分(M) |
标准差(S) |
|
差异情况 |
对照班 |
30 |
14.7 |
3.9 |
2.935 |
Z >2.58 有高度 显著差异 |
实验班 |
36 |
17.4 |
3.5 |
这些读写活动,增加了实验班学生英语学习、运用的体验,是他们比对照班学生在写作水平上有较大提升的重要原因。
(二)实验前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的英语总体成绩对比分析
(南京市高三摸底调研考试,2009.09.06)
比较对象 |
人数(n) |
平均分(M) |
标准差(S) |
|
差异情况 |
对照班 |
30 |
77.3 |
13.5 |
0.545 |
Z <1.96 无明显差异 |
实验班 |
36 |
75.57 |
12 |
表4.2.2 实验后两个班英语平均成绩的差异比较(1)
(南京市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2010.05.04 )
比较对象 |
人数(n) |
平均分(M) |
标准差(S) |
|
差异情况 |
对照班 |
30 |
76.68 |
10.2 |
2.117 |
Z >1.96 有显著差异 |
实验班 |
36 |
81.81 |
9.3 |
表4.2.3 实验后两个班英语平均成绩的差异比较(2)
(2010年江苏省英语高考成绩,2010.06.08)
比较对象 |
人数(n) |
平均分(M) |
标准差(S) |
Z 值 |
差异情况 |
对照班 |
30 |
83.2 |
10.3 |
2.171 |
Z >1.96 有显著差异 |
实验班 |
36 |
88.4 |
|
由表4.2.1和表4.2.2可以看出,实验班学生经过8个月的英语文学读本的学习后,其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有了显著提高。学生们在阅读26本小说的同时,进行了“跟读模仿”、“优美语句摘抄记”、“课堂口头讨论”、“读后写作”等练习,这些活动无疑训练了他们的思维能力,丰富了他们的词汇知识,提升了他们的英语听力、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写作能力。
(三)实验前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各层次学生的英语成绩对比分析
由于“南京市高三摸底调研考试”和“南京市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这两次考试的试卷难度系数比较接近,所以,对这两次考试中相同分数区间的人数变化情况进行比较,是有一定的科学性的。卷面总分为120分,笔者把得100分(占总分比例:100÷120=83.33%)以上的学生称为“优秀学生”;90分(占总分比例:90÷120=75%)至99分的学生作为“较优生”; 80分(占总分比例:80÷120=67%)至89分的学生作为“中等生”; 60分(占总分比例:50÷120=50%)以下的学生作为“低分段学生”。
表 4.3.1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各层次学生分数段的差异比较
|
参考人数 |
均分 |
≥110分 |
≥100分 |
≥90分 |
≥80分 |
≥70分 |
≥60分 |
<60分 |
|||||||
人数 |
所占比例 |
人数 |
所占比例 |
人数 |
所 占 比 例 |
人数 |
所占比例 |
人 数 |
所 占 比 例 |
人 数 |
所占比例 |
人数 |
所占比例 |
|||
对照班 |
30 |
77.3 |
0 |
0% |
0 |
0% |
9 |
30% |
13 |
43% |
21 |
70% |
26 |
87% |
4 |
13% |
实验班 |
36 |
75.57 |
0 |
0% |
0 |
0% |
5 |
14% |
14 |
39% |
26 |
72% |
34 |
94% |
2 |
6% |
实验班-对照班 |
|
|
|
|
|
0% |
|
-16% |
|
-4% |
|
2% |
|
8% |
|
-7% |
备 注 |
本次考试中,南京市70分以上的考生占52%(参见“表11”),72分为及格线(120×60%),估计72分以上的考生占50~51%,所以,本次考试试卷的难度系数大约为:0.50~0.51。 |
(注:本文发表在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教育研究中心主办的《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上,2012年10期,Pages 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