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感阅读法与高三学生英语写作能力培养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的子课题
江苏省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
张 荣
程彩玲
一、问题的提出
阅读和写作是语言学习中两项重要的语言技能,一直被视为语言教学的重点。《英语课程标准》(教育部,2012)对高中学生参加高考时应达到的读写目标(八级)中提到:“(学生)能在教师的帮助下欣赏浅显的文学作品;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36万词以上;能根据课文写摘要;能根据用文字及图表提供的信息写短文或报告。”
具有检测学生英语学习水平功能的高考,近年来越来越注重对考生英语读写能力的考查,尤其是对写作能力的考查。近几年,全国许多省份高考英语试卷中的写作题分数,占了卷面总分的近30%(如“上海卷”),有的甚至占到了36.67%(如“全国卷II”等)。但是,多年来,全国各地高考英语作文的平均得分率基本上在52-56%,也就是说,考生作文平均还没有及格。考生作文成绩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英语成绩和高考总分。因此,从提高高考英语成绩的角度来看,研究如何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写作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根据调查,学生在考试中作文失分较多,许多考生望题兴叹,无从下手,中等水平的考生虽能写上几句,但只能是残句断章,表达无意(梁学功,2008)。造成学生的作文“残句断章、表达无意”的原因之一,主要是他们的语言输入偏少,许多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没有达到《英语课程标准》要求(累计36万字以上)。写始于读,阅读可以为写作提供语言和修辞的范本,结合阅读进行写作训练对写作能力的提高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王先荣、胡莹,2011)。
那么,让学生阅读什么样的材料,怎样阅读,才能有效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呢?
由我国著名的英语教育专家文秋芳、陈国华等14位教授组成的《典范英语》专家委员会,从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套家喻户晓的英语母语学习材料《牛津阅读树》(Oxford
Reading
Tree)系列中,精选出64部适合我国中学生使用的文学作品,组成《典范英语》(6-9)系列,其故事生动有趣、语言鲜活地道、内容贴近生活,融故事性、趣味性、知识性、科学性于一体,是广大中学生不可多得的一套学习英语材料。
高三学生由于面临高考,学习时间紧迫,“题海战术”的普遍做法又让他们对学习产生厌倦,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因此,能否选用一套合适的学习材料,来激发他们的兴趣、拓展他们的视野、磨砺他们的意志、开发他们的思维、提高他们的读写技能,是非常必要的。
为此,我们提出了“‘语感阅读法’与高三学生英语写作能力培养研究”这一课题,作为韩宝成、霍庆文两位教授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国基础英语素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的子课题。
二、课题核心概念界定
1.语感(sense
of language)
在语言学习中,语感是指透过语言形式对语义的直觉性理解;按乔姆斯基学说,则是语言习得装置对语音、语义、语言的系统感受能力。(张正东,1999)
2.语感阅读法
英语素质教育的本质是文化教育与人文教育,英语学习要以“积累为本”。在语言学习的基础阶段,语言积累的重要方法就是“语感阅读”。“语感阅读”强调“以读为本,拼读领先,听读结合,形成语感,分级加来量,促说带写”。(韩宝成、霍庆文,2008)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Krashen语言习得理论
语言学习只有大量的输入才能导致习得的发生。 Krashen 提出的语言习得理论,尤其是其“输入假说”,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英语在我国是一门外语,最为重要的语言输入方式就是阅读。
2.语言整体学习理论
语言是一个整体,语言学习要整体吸收,整体感悟。Freeman(1992)认为,语言各部分本身并没有意义,是整体(故事、文章)给各个部分带来了意义。因此,语言教学要从整体出发,回归真实的语言世界,用丰富的语言情景去建构意义,不能把语言完全切分成具体的知识和各种微技能,孤立学习和培养。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学生的学习是学生个体内在发生机制在情境脉络中对外部世界的适应及建构。在语言教学中,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学生观、知识观,积极引导学生去自主学习,尤其是自主阅读,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后写作,在阅读和写作中有效地建构知识,建构自己的经验世界,在建构中成长。
四、国内、外研究综述
陈琳教授(2009)认为,一个语言学习者,要想能够正确地进行口头(说)和笔头(写)交流,也就是语言输出,就必须有大量的语言输入(读和听);没有后者,前者是不可能实现的;仅靠教师和教材中有限的学得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靠教室和教材之外、老师不在身旁的情况下做大量的习得(一般所称的课外阅读)。刘润清教授也认为,语言学习最重要的是输入,输入的质量是保证学生英语优质学习的基础,这包括课本的语言输入质量要好,老师说出来的英文要好(熊建辉,2009)。
20世纪80年代起,国外有人开始在英语母语教学中进行阅读与写作技能的综合教学研究,出现了一批研究读写相关性的学者(Tieney,Pearson,1883;Shanahan,Lomax,1991,etc.)。一些教师开始尝试运用分析性阅读的方法教写作,在写作教学中从分析阅读语篇的写作技巧入手,通过强化读写的共享知识,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牟金江,2010)。
20世纪90年代是英语母语读写技能综合教学研究的黄金时代。全语言运动的发起人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教授Goodman被视为读写技能综合教学的倡导人之一。Goodman(1994)认为,以整体的、未分割的语言围绕社会情境与问题解决统整传统课程,让学生在真实的听说事件与读写事件的情境中、而不是在技能练习的碎片中发展语言与思维。Blanton(1992)提出了“围绕某一主题展开整体语言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他专门设计了两个读写综合的教学环节,要求教师组织学生根据文本中的有关问题写短文,组织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谈感受,然后写下自己的感受(转引自牟金江,2010)。
我国的英语读写技能综合教学研究,主要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伴随着英语阅读整体教学法的盛行而出现。我国英语教学法专家胡春洞教授,最早在其《英语教学法》(1990)中明确提出语言综合技能教学思想,主张多种知识、多种技能的综合,综合就是统一、和谐、相互促进、相互配合、相互转化。刘上扶(1998)引介了国外的“阅读→讨论→写作综合教学法”,把阅读、讨论、写作贯通了起来,也可以是说把读、听、说、写有机地结合起来。他认为,阅读与写作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关系;课文是练习写作的基础,是作文素材和表达方式的母体和源泉。王蔷和程晓堂(2006)建议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设计一个听或读的理解活动,使之成为说或写的前提准备”。罗晓杰(2008)提出了“三段七步读写整合教学模式”(读→说→写三段;话题导入、读前预测、快速阅读、读后讨论、写前学练、初稿写作和初稿评改七步)。在语言教学中,阅读与写作可以分立,也可以综合;即使不是“共同进行”(读写综合),也能获得最大的教与学的效果,如果“共同进行”,更能获得最大的教与学的效果(戴健林、朱晓斌,2003)。
五、课题研究的设计
(一)研究对象的确立
我们选取了南京师范附属实验学校(主持人原工作单位)高三年级的两个班级作为研究对象,其中,高三(7)作为对照班,该班共30名学生;高三(8)班作为实验班,该班共36名学生。
这两个班级的基本情况比较接近:两个班级都是理科班;两个班级男女生比例相似;两个班级的起点成绩比较接近;两个班级的英语任课教师教学水平、敬业精神差异较小。根据学生自愿原则,高三(8)班学生自愿购买了《典范英语(8
& 9)》,参加了北外课题组的实验;高三(7)班学生没有购买这套书。
(二)研究过程与方法的实施
1.研究过程
我们的课题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
(1)调查研究阶段:2009年6-9月。
我们对高三学生的英语阅读现状和英语写作能力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对相关的文献进行的检索、研究,结合学情和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我们制定了课题研究的具体方案。
(2)课题实施阶段:2009年9月-2010年7月。
按照研究计划,我们和学生共同商讨如何进行英语阅读和写作的实验。通过讨论,我们明确了目标,统一了思想,就如何用好《典范英语》及相关英文名著教材达成共识。学生们明白,《典范英语》及其他英文名著教材以课后自学为主、课上集体讨论为辅。管理好自己的英语读写,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是取得很好的阅读、写作效果的保证。
我们基本上是每周处理好一本《典范英语(8 &
9)》教材(共28本),有些篇幅较长的小说只能用两周时间来处理。学生利用周末(周六、周日)在家集中阅读,完成读后的写作任务(回答相关问题、写梗概及书评、摘抄译记40个重要语块或句子)。师生利用一节课讨论上周末学生所读的一本教材内容,挑选典型的作文进行赏析。学习效果只有通过检验才能作出正确的评价,英语写作只有通过师生的共同赏析和批阅,才能发现问题和不断完善提高,因此这个教学环节不容忽视(包天仁,2005)。
学生每周一、三、五的早读课用15分钟时间“听仿读思记”上周读过的一本书的内容,以达到训练语音语调、复习巩固记忆、逐步形成语感的目的。
我们举行了英语阅读、写作训练的专题讲座,指导学生掌握必要的学习策略,努力提高他们的学习、练习的实际效果。
(3)研究总结阶段:
2010年8月-2011年8月。
我们对实验资料进行了收集、整理,通过分析对比,写出阶段实验研究报告。
2.
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运用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回到理论的思维方法开展研究。具体的研究方法有:(1)文献研究法:查阅了国内外有关英语阅读与写作教学研究的文献,了解和掌握了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动向,加以借鉴;(2)实验研究法:选择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对比实验,收集实验数据,进行数据分析;(3)经验总结法:运用科学的方法,对相关的教学实践经验进行分析概括,揭示经验的实质,使之上升到理性高度,找到可以运用和遵循的规律。
六、课题研究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在本课题的实证研究中,我们收集了三种考试成绩:南京市2010届高三摸底调研考试(2009年9月6日进行),南京市2010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2010年5月4日进行)和2010年江苏省高考英语成绩(2010年6月8日进行)。
这三种考试都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南京市的高三摸底调研考试和第三次模拟考试,组织都十分严密,英语试卷都由南京市教研室组织英语教学专家(其中有参与江苏省高考英语命题的人员)命制,采取全市统一集中阅卷的方式批阅试卷。南京市高三摸底考试在高三年级刚开始的时候举行,正好可以作为实验的前测。南京市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是在高三年级已经下来8个月的时候(还有1个月学生就参加高考了)举行的,用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成绩与开学初的摸底调研考试成绩相比较,是能够证明实验效果的。用高考成绩与高三开学初的摸底调研成绩相比较,也能证明实验的效果。用“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和“高考”这两次成绩与“开学初的摸底调研考试”成绩相比较,更能够客观、科学地反映实验研究的效果。
我们收集的成绩数据来自三种样本:实验班学生,对照班学生和南京市全体高三学生。虽然用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实验数据就能检验出实验效果,但是,如果我们把实验班学生的有关数据与南京市全体高三学生(3万多人)的相关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得到的结果会更科学、更客观。
由于无法得到南京市全体高三学生在“摸底调研考试”和“第三次模拟考试”中的作文均分和标准差(市教研室没有下发这种数据);没有得到南京市全体高三学生在“高考”中的总均分、作文均分和相应的标准差,也没有得到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在高考中的作文均分和标准差(这些数据通常是不公布的),所以,我们只能采取其它相关相近的数据和方法来分析。
1.实验前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的英语作文成绩对比分析
表1 实验前两个班学生英语作文平均成绩的差异比较
(南京市高三摸底调研考试,2009.09.06)
比较对象
|
人数(n)
|
平均分(M)
|
标准差(S)
|
Z 值
|
差异情况
|
对照班
|
30
|
13.2
|
3.3
|
0.504
|
Z
<1.96
无明显差异
|
实验班
|
36
|
13.6
|
3.1
|
注:江苏省高考英语试卷中作文占25分,所以南京市高三英语统考试卷中的作文都占25分。
表2
实验后两个班学生英语作文平均成绩的差异比较
(南京市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2010.05.04 )
比较对象
|
人数(n)
|
平均分(M)
|
标准差(S)
|
Z 值
|
差异情况
|
对照班
|
30
|
14.7
|
3.9
|
2.935
|
Z
>2.58
有高度
显著差异
|
实验班
|
36
|
17.4
|
3.5
|
由表1和表2可以看出,实验班学生经过8个月的《典范英语》阅读、思考以及相应的写作训练后,英语写作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此时,学生已经读完了《典范英语(8
&
9)》中的前26本小说,114万字。每一本小说学生至少进行了三次阅读:周末两天的集中阅读,随后一周的早读课再读、课堂上的师生讨论和过一段时间后为了克服遗忘而进行的“复习再读”。每读一本小说,学生至少要进行不少于500词的写的练习:自主摘抄记40个优美的词、短语、句子,回答有关书封面内页上的“导读性质的”思考题和写一篇150词以上的短文(可以是“故事梗概”、“读后感”、“故事续写”、“书评”等)。阅读这些生动有趣、语言鲜活地道、内容贴近生活的故事,学生不但增强了学习英语的信心,提高学习兴趣,锻炼了思维能力,而且产生了写作表达的愿望。
这些读写活动,增加了实验班学生英语学习、运用的体验,是他们比对照班学生在写作水平上有较大提升的重要原因。
2.实验前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的英语总体成绩对比分析
表3 实验前两个班英语平均成绩的差异比较
(南京市高三摸底调研考试,2009.09.06)
比较对象
|
人数(n)
|
平均分(M)
|
标准差(S)
|
Z 值
|
差异情况
|
对照班
|
30
|
77.3
|
13.5
|
0.545
|
Z
<1.96
无明显差异
|
实验班
|
36
|
75.57
|
12
|
注:江苏省高考英语卷面总分为120分,所以南京市高三英语统考试卷的卷面总分都是120分。
表4 实验后两个班英语平均成绩的差异比较(1)
(南京市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2010.05.04
)
比较对象
|
人数(n)
|
平均分(M)
|
标准差(S)
|
Z 值
|
差异情况
|
对照班
|
30
|
76.68
|
10.2
|
2.117
|
Z
>1.96
有显著差异
|
实验班
|
36
|
81.81
|
9.3
|
表5 实验后两个班英语平均成绩的差异比较(2)
(2010年江苏省英语高考成绩,2010.06.08)
比较对象
|
人数(n)
|
平均分(M)
|
标准差(S)
|
Z
值
|
差异情况
|
对照班
|
30
|
83.2
|
10.3
|
2.171
|
Z
>1.96
有显著差异
|
实验班
|
36
|
88.4
|
8.9
|
由表3和表4可以看出,实验班学生经过8个月的《典范英语》学习后,其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有了显著提高。学生们在阅读26本小说的同时,进行了“跟读模仿”、“优美语句摘抄记”、“课堂口头讨论”、“读后写作”等练习,这些活动无疑训练了他们的思维能力,丰富了他们的词汇知识,提升了他们的英语听力、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写作能力。
由表3和表5可以看出,与对照班学生相比,经过9个月的训练后,实验班学生的英语成绩发生了显著变化,有了很大的提升。正如胡春洞教授(1990)所提出的,语言综合技能可以融合的教学思想,多种知识、多种技能的综合,综合就是统一、和谐、相互促进、相互配合、相互转化。表4和表5的数据都说明,运用《典范英语(8
& 9)》教学,进行听说读写融合训练,可以在整体上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提升他们的英语考试成绩。
3.实验前后实验班与南京市全体高三学生的总体英语成绩对比分析
表6 实验前实验班与南京市全体高三学生英语平均成绩的差异比较
(南京市高三摸底调研考试,2009.09.06)
比较对象
|
人数(n)
|
平均分(M)
|
标准差(S)
|
Z 值
|
差异情况
|
南京市高三
|
32159
|
68.46
|
未知
|
3.555
|
Z
>2.58
有高度
显著差异
|
实验班
|
36
|
75.57
|
12
|
表7
实验后实验班与南京市全体高三学生英语平均成绩的差异比较
(南京市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2010.05.04 )
比较对象
|
人数(n)
|
平均分(M)
|
标准差(S)
|
Z
值
|
差异情况
|
南京市高三
|
31820
|
70.78
|
未知
|
7.116
|
Z >2.58
有高度
显著差异
|
实验班
|
36
|
81.81
|
9.3
|
由表6、表7可以看出,实验前后实验班学生的英语均分与南京市高三年级总体均分差异对比有很大的变化,实验后的Z值更大(7.116),两次Z值比较为:7.116-3.555
= 3.561 > 2.58, 有高度的显著差异。这进一步说明,实验班学生通过阅读《典范英语8 &
9》的28本小说,拓宽了视野,训练了思维,增长了语言知识,提高了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英语的听、读、写等的总体成绩上升了很多,实验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
4.实验前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各层次学生的英语成绩对比分析
由于“南京市高三摸底调研考试”和“南京市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这两次考试的试卷难度系数(见“表11”)比较接近,所以,对这两次考试中相同分数区间的人数变化情况进行比较,是有一定的科学性的。卷面总分为120分,我们把100分(占总分比例:100÷120=83.33%)以上的学生称为“优秀学生”;90分(占总分比例:90÷120=75%)至99分的学生作为“较优生”;
80分(占总分比例:80÷120=67%)至89分的学生作为“中等生”;
60分(占总分比例:50÷120=50%)以下的学生作为“低分段学生”。
表8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各层次学生分数段的差异比较
(南京市高三摸底调研考试,2009.09.06)
比较
对象
|
参考人数
|
均分
|
≥110分
|
≥100分
|
≥90分
|
≥80分
|
≥70分
|
≥60分
|
<60分
|
人数
|
所占比例
|
人数
|
所占比例
|
人数
|
所
占
比
例
|
人数
|
所占比例
|
人
数
|
所
占
比
例
|
人
数
|
所占比例
|
人数
|
所占比例
|
对照班
|
30
|
77.3
|
0
|
0%
|
0
|
0%
|
9
|
30%
|
13
|
43%
|
21
|
70%
|
26
|
87%
|
4
|
13%
|
实验班
|
36
|
75.57
|
0
|
0%
|
0
|
0%
|
5
|
14%
|
14
|
39%
|
26
|
72%
|
34
|
94%
|
2
|
6%
|
实验班-对照班
|
|
|
|
|
|
|
|
-16%
|
|
-4%
|
|
2%
|
|
8%
|
|
-7%
|
备注
|
本次考试中,南京市70分以上的考生占52%(参见“表11”),72分为及格线(120×60%),估计72分以上的考生占50~51%,所以,本次考试试卷的难度系数大约为:0.50~0.51。
|
表9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各层次学生分数段的差异比较(1)
(南京市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2010.05.04 )
比较
对象
|
参考人数
|
均分
|
≥110分
|
≥100分
|
≥90分
|
≥80分
|
≥70分
|
≥60分
|
<60分
|
人数
|
所占比例
|
人数
|
所
占
比
例
|
人数
|
所占比例
|
人数
|
所占比例
|
人
数
|
所
占
比
例
|
人
数
|
所占比例
|
人数
|
所
占
比
例
|
对照班
|
30
|
76.68
|
0
|
0%
|
1
|
3%
|
4
|
13%
|
15
|
50%
|
19
|
63%
|
27
|
90%
|
3
|
10%
|
实验班
|
36
|
81.81
|
0
|
0%
|
4
|
11%
|
10
|
28%
|
23
|
64%
|
29
|
81%
|
35
|
97%
|
1
|
2.8%
|
实验班-
对照班
|
|
|
|
|
|
8%
|
|
15%
|
|
14%
|
|
18%
|
|
4%
|
|
-7.2%
|
备注
|
本次考试中,南京市70分以上的考生占56%(参见“表11”),72分为及格线(120×60%),估计72分以上的考生占54~55%,所以,本次考试试卷的难度系数大约为:0.54~0.55。
|
由表8和表9可以看出,与对照班学生相比,实验后实验班学生中的“优秀生”比例有了明显的提高,上升的比率为:8%-0%
=8%;“较优生”的比例也有了明显提高,上升的比率为:[(28%
-11%)-(13%-3%)]-[14%-30%]=23%。而“低分段学生”的比例明显减少,变化比率为:[(2.8%
-10%)-(6%-13%)]=
-0.2%,即,“低分段学生”人数减少了0.2%。这说明:学生通过阅读28本《典范英语》小说,进行听读说写综合训练,其英语成绩从“较优”上升为“优秀”、从“中等”上升为“较优”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了;对于原来英语基础非常薄弱的学生(“低分段学生”)来说,大量阅读、强化说写,可以较快提升他们的英语成绩。
表10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各层次学生分数段的差异比较(2)
(2010年江苏省高考英语成绩,2010.06.08)
比较
对象
|
参考人数
|
均分
|
≥110分
|
≥100分
|
≥90分
|
≥80分
|
≥70分
|
≥60分
|
<60分
|
人数
|
所占比例
|
人数
|
所占比例
|
人
数
|
所占比例
|
人数
|
所占比例
|
人
数
|
所占比例
|
人
数
|
所占比例
|
人数
|
所
占
比
例
|
对照班
|
30
|
83.2
|
0
|
0%
|
1
|
3%
|
10
|
33%
|
21
|
70%
|
25
|
83%
|
27
|
90%
|
3
|
10%
|
实验班
|
36
|
88.4
|
0
|
0%
|
5
|
14%
|
15
|
42%
|
27
|
75%
|
33
|
92%
|
36
|
100%
|
0
|
0%
|
实验班-
对照班
|
|
|
|
|
|
11%
|
|
9%
|
|
5%
|
|
9%
|
|
10%
|
|
-10%
|
备注
|
2010年江苏高考英语试卷的难度系数大约为:0.55。
|
表11
南京市“高三摸底调研”与“第三次模拟”中全体考生的分数段分布情况
比较对象
|
参考人数
|
均分
|
≥110分
|
≥100分
|
≥90分
|
≥80分
|
≥70分
|
≥60分
|
<60分
|
人数
|
所占比例
|
人
数
|
所占比例
|
人
数
|
所占比例
|
人
数
|
所占比例
|
人
数
|
所占比例
|
人
数
|
所占比例
|
人
数
|
所
占
比
例
|
南京市高三摸底调研
|
32159
|
68.46
|
10
|
0%
|
515
|
2%
|
3853
|
12%
|
9827
|
31%
|
16726
|
52%
|
22727
|
71%
|
9432
|
29%
|
注:本次考试中,南京市70分以上的考生占全体考生的52%,72分为及格线
(120×60%),估计72分以上的考生占50~51%,所以,本次考试试卷
的难度系数为:0.50~0.51。
|
南京市高三第三次模拟
|
31820
|
70.78
|
36
|
0%
|
1271
|
4%
|
5700
|
18%
|
11901
|
37%
|
17871
|
56%
|
23138
|
73%
|
7682
|
24%
|
注:本次考试中,南京市70分以上的考生占全体考生的56%,72分为及格线(120×60%),估计72分以上的考生占54~55%,所以,本次考试试卷的难度系数大约为:0.54~0.55。
|
由表8和表10可以看出,2010年江苏省高考英语试卷的难度系数是0.55,比“南京市高三摸底调研考试”的试卷稍微容易一些,但是,与对照班相比,实验班在高考中达到“优秀生分数”的人数,有了很大的提升:[(14%
-3%)-(0%-0%)]=11%;“较优生”的比例也有了明显的提高,上升的比率为:[(42%
-14%)-(33%-3%)]-[14%-30%]=14%;而“低分段学生”的比例也有了减少,变化比率为:[(0% -10%)-(6%-13%)]=
-3%,即,“低分段学生”人数减少了3%。
在2010年江苏省英语高考中,实验班得最高分的学生是王聪慧,她考了108分(达到了卷面总分的90%)。她这一高分的获得,与她阅读《典范英语》有很大关系。这一年江苏省理科总分第一名学生“王沛璐”的英语考分为111分;江苏省文科总分第一名“姜曾明”的英语考分为112分;南京市文科总分第一名“倪冕文”的英语考分为108分(见附录“报纸报道”的照片)。
由此可以看出,经过9个月的实验后,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典范英语》的28本小说,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后写作,在阅读和写作中有效地建构知识,建构自己的经验世界,在建构中得到了很大的成长,尤其是在提高高分段(优秀生)人数方面效果明显,在减少低分段人数方面也有效果。
七、课题研究目标的实现
通过研究,我们了解了高三学生英语写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找出了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学生对英语感悟能力不强,特别是对英语和汉语之间的差异不够敏感,导致他们在写作中经常会用汉语思维去类推英语,写出了许多“中国式英语”(Chinlish)。
在明确学生写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后,我们让学生大量阅读经典的英文小说(《典范英语》8-9系列,共读了28本英文小说,127万字)和英语时文(最新报纸、杂志上的文章),同时引导他们在阅读中带着一定的语言意识(如,“注意英汉差异”,“读后找出重要的英语表达法”等)。这些来自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文学作品,故事生动有趣、语言鲜活地道、内容贴近生活,融故事性、趣味性、知识性、科学性于一体,促进了学生英语语感逐步形成。
通过读后写作训练、课上集体讨论等形式,我们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英语写作习惯,他们的写作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他们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也有了显著的提升。大量的英语阅读,不但增强了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也提高了他们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因为英语阅读丰富了他们的词汇。
通过研究,我们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加强了家校合作。以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写作为核心,教师指导和检查、学生互查、家长督促和监督为辅的学校家庭联合促学机制,帮助他们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学习习惯,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题研究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在阅读《典范英语》的过程中,教师提高了自身的语言素养,也吸取了许多精神营养。课题研究增强了教师的合作意识、读书意识和研究意识。
八、课题研究的最终成果
(一)课题研究的结论
经过一年多的研究,我们发现:
1.“语感阅读训练”适用于高三学生的英语学习。
评价教材针对某个使用者群体或某个使用环境的适用性,就是考察教材是否满足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需要,看教材对学生是否有吸引力、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程晓堂,2009)。我们在不影响正常的教学进度的情况下,在近9个月时间内,通过让学生课外自主阅读、课上师生研讨等形式,较好地处理了《典范英语(8
& 9)》的28本小说,学生增加了127万字的英语阅读量。学生读之有趣,成绩得到了提升。
2.阅读《典范英语》可以显著提高高三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高三学生运用“语感阅读法”自主阅读《典范英语(8
& 9)》的28部作品,同时进行相应的思考和写作,可以显著提高英语写作能力。
3.阅读《典范英语》可以显著提高高三学生的英语整体成绩。
阅读《典范英语》大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兴趣,拓宽了他们的视野,帮助他们积累了大量的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为口头、笔头表达能力的提高作了必要的准备,训练了他们的英语思维,增强了他们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进而在考试中取得了满意的成绩。同时,大量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培养了他们的人文情怀,培养了自信心,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我们的实验,从一个方面佐证了“《典范英语》成为我国基础英语教育的典范教材”的观点(《中国教育报》,2011年10月11日)。
(二)课题研究的相关成果
1.高中生英语写作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我们通过对100名学生英语考试作文中错误的统计分析,了解了他们英语作文中的9类常见错误:
时态错误;主谓一致错误;动词形式错误(do, to do,
doing,done,etc.);名词单、复数错误;冠词错误;介词错误;连词错误;单词拼写错误;汉式英语。
这9个方面,恰恰是国家考试中心命制的“全国高考英语第二套试卷”中“短文改错”试题的10个考题中的常设考点的角度(张荣,2003)。
“时态”、“主谓一致”、“名词单复数”、“冠词”等都是“英语中有汉语中无”的语言现象;英语中的介词远远比汉语中介词活跃,其用法多属于习惯搭配。中国学生在运用英语(口说、笔写)时,这几个方面出错最多。
为了避免在写作中出现这些错误,帮助学生养成一定的“语言意识”(Language
awareness)习惯是至关重要的。为此,我们总结出了“英语写作‘入格’口诀”。
英语写作“入格”口诀
英语作文要写好,以下几点要记牢:
首先注意大小写,句子成分要齐全;
主谓一致要想到,时态正确最重要;
使用名、动要细心,冠词、搭配行不行;
英语介词数虽少,忽视介词很糟糕;
英汉习惯不全同,汉式英语避免用。
让他们每次写作文前看一下这一口诀,增强写作时的“英语时态”、“主谓一致”、“冠词”、“介词”等意识,就可以大大减少作文中的语言错误。
2.培养识别重要语言表达方式的能力
英语阅读首先要关注文本意义(Focus on
meaning),以获得意义理解为重心,但是,在理解了语篇的意义之后,我们也要关注表达语意的形式(Focus on
form),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我们的英语学习。所以,指导学生掌握从语篇中识别重要的英语表达法的方法,是十分重要的。
Hatch & Brown( 2001)认为,词汇学习通常要围绕这样的程序而展开:接触新词 → 掌握词形 → 获取词义→
巩固记忆词形与词义→ 运用词汇→
探究词汇。由于英语词汇具有显著的的组块特点,所以培养学生具有“英语词汇组块意识”,提高他们探究、识别英语词汇组块的能力,将有益于他们学好英语词汇,也将有益于他们的自主学习。
在读完一本小说后,我们会让学生回过头来再读小说,从中找出“英语词汇组块”。根据Lewis(1997)的分类,我们让学生熟练地掌握了识别以下五类“词汇组块”的能力。
“介词+名词(或名词+介词”)构成的习惯搭配;
“形容词+介词”构成的习惯搭配;
“动词+介词或副词”构成的搭配;
“冠词 + 名词”构成的搭配;
找动词的功能搭配。
3.指导学生英语阅读的方法
英语阅读是形成英语语感的重要途径,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是提高阅读效果的关键。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写成了一篇探讨如何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技巧的论文:On
Combining Top-down and Bottom-up Strategies in
Reading。此篇论文用英语撰写,大约2800词,发表在省级刊物《读与写》(2010年第9期,Pages 5-7,24
)杂志上(见附录“复印件”)。
4.探索英语课堂写作教学的方法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提高英语写作课的课堂教学效率是本课题研究的目标之一,也是我们永远的追求。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写成了一篇探讨如何进行写作课教学设计案例:《<牛津高中英语>“任务版块”教学课件设计一例》。该教学设计大约7千字,发表在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教育研究中心主办的《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11年第3期,Pages
45-50)杂志上。
5.
开设区级、市级公开课
《英语课程标准》(教育部,2012)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对学生课外阅读有量和质的要求。如何把教师课内引导与学生课外自读结合起来,让学生掌握有效阅读方法、提升学习成绩,是摆在英语教师面前的现实问题。
为了在更大范围内研讨英文小说阅读教学的实效性,推广“语感阅读法”这一理念,2011年6月23日,课题主持人选取《典范英语(8)》中的“Blackbeard’s
Last
Stand”这篇小说上了一节区级公开课,并以这节课的“课堂录像光盘”参加了“2011年度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优秀课例光盘评选”,获得了“壹等奖”(“获奖证书”见附件),同时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基于文学读本的学生课外自主阅读与课内研讨--英文小说Blackbeard’s
Last Stand读后讨论课教学设计》,也发表在《中国教育导刊》2011年第11-12期(Pages
38-40)杂志上。
2011年12月19日,课题主持人选取《典范英语(8)》中的“Grace the
pirate”这篇小说上了一节南京市市级公开课,获得了听课老师及南京市教研室英语教研员的赞赏。
我们试图从让学生课外阅读英文小说、课内进行读后讨论的角度,对文学读本的读后研讨课的教学设计进行了探讨,通过有限的课上讨论,培养学生的语言意识,让他们带着相应目标去进行无限的课外阅读,在阅读中陶冶情操、训练思维、提高英语水平。
6.“课题开题报告”参评获奖
本课题开题报告《“语感阅读法与高三学生英语写作能力培养研究”课题开题报告---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的子课题》在《中小学外语教学》第二届中学(高中)英语教学优秀论文评比活动中荣获“一等奖”(“获奖证书”见附件)。同时,该“课题开题报告”被《中小学外语教学》杂志原副主编、北京师范大学裴栓保教授,作为范例收入了他编著的《中小学英语教师科研论文写作方法指导》(裴栓保,2012)一书。
7.出版高中英语教辅丛书
“语感阅读法”强调,学生学好英语的前提是要有大量的语言输入。除了阅读大量的经典作品以外,我们也应该让学生阅读英语时文,以便训练他们运用英语获取当下世界发展的最新信息的能力。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之一是要应对考试,提高学生的英语备考能力是我们无法绕过的一个方面。
根据总课题组提出的“大量阅读获得语感”的理念,我们精选了几百个英语时文语篇,结合高考对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考查要求,编写了《中学英语语篇阅读强化训练》丛书(高一、高二、高三分册;
书号:ISBN
978-7-5044-6846-8。“书的封面”见附件),藉以训练学生思维,提高他们的英语解题能力,进一步扩大其知识面。这套丛书于2010年6月由中国商业出版社出版,全国公开发行。
8.学生在竞赛中获奖
我们学生参加全国性的英语演讲大赛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在“第十届‘21世纪·CASIO’杯全国中学生英语演讲比赛”(2011年)中,国际高中有15人进入南京赛区决赛,取得了1个“一等奖”、6个“二等奖”、8个“三等奖”好的成绩;获得“一等奖”
中德班张远琦,晋级江苏省总决赛,获得了江苏省“二等奖”。在“2012年CCTV‘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中,国际高中有8人进入南京赛区决赛,最终,1人得“一等奖”、4人得“二等奖”、2个人得“三等奖”。
八、课题研究的反思
1.促进了师生的共同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教育科研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课题研究扎扎实实地帮助参与实验的学生阅读了大量的英语文学作品和英语时文,那些生动有趣的故事、鲜活地道的语言,增长了他们的知识,陶冶了他们的情操,促进了他们的英语语感的逐步形成,不同程度地提高了他们的英语写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课题研究也促使课题组成员阅读了许多与本课题有关的书籍,汲取了大量的精神营养,对英语阅读和写作教学有了更多的思考,也找到了一些改进教学的措施,更多地感受到了做教师的成就感、幸福感,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
2.课题研究的局限性
由于我们水平有限,在课题方案的设计、课题研究过程的有效控制等方面还有许多做得不尽人意的地方;课题研究虽已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还有待于在更大范围内的检验,去不断完善。
---------------------------------
参考文献:
[1]Blanton L. L. A Holistic Approach to College ESL: Intergrating
Language and Content[J]. ELT Journal, 1992: 1-24.
[2]Freeman, A. Pringle, I. And Yalden, J. Learning to Write: First
Language/Second
Language[M].
London: Longman, 1992.
[3]Goodman K S. Reading, Writing and Writen Texts: A
transactionanl
Sociopsycholinguistic View[A]. Ruddell R. Theoretical Models and
Processes of Reading[C].
Newark, DE: Internaional Reading Association, 1994:
1093-1130.
[4]Hatch, E. & C. Brown. Vocabulary, Semantics and Language
Education [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5]M. Lewis. Implementing the Lexical Approach:
Putting Theory into
Practice[M]. Beijing:Language Teaching Publications,
1997.
[6]Tieney RJ., Shanahan T. Research on the Reading-writing
Relationship: Interactions,
Transactions,and Outcomes[A]. Barr R, Kamil M L, Mosenthal P,
Pearson P D.(Eds.). The
Handbook of Reading Research[C]. New York: Longman, 1991, Vol.
2. 246-280.
[7]包天仁.
百名外语学习者成功之路[M].
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5.
[8]程晓堂.
英语教材分析与设计[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9]戴健林,朱晓斌.
写作心理学[M].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0]龚雁.
悦读联播前言--陈琳[T].
北京:外语与教学研究出版社,2007.
[11]韩宝成,霍庆文.
http://www.bwketizu.cn/resources/课题实验模式及操作方案.pdf
[12]胡春洞.
英语教学法[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24-27.
[13]梁学功.
五步作文法—谈谈高考书面表达题[N]. 中国英语外语教师,
2008-07-24.
[14]刘上扶.
英语写作论[M].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
57-58.
[15]罗晓杰.
高中英语三段七步读写整合教学模式[J].
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
2008(4).
[16]牟金江.
国内外英语读写技能综合教学与研究述评[J].
课程·教材·教法,2010(3).
[17]熊建辉.
漫谈英语学习、教学与科研--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刘润清专访[J].
世界教育信息,2009(7).
[18]王蔷,程晓堂.
英语教学法教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9]王先荣,胡莹.
大学新生元话语使用及其对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启示[J].
课程·教材·教
法,2011(5).
[20]张荣.
突出语篇
注重实际
强调应用
稳中求变---2003年高考江苏省考生英语答题质量分
析[J].
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3(10).
[21]张正东.
外语教育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2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附:
1.2010年江苏高考文、理科第一名考生的英语成绩来源
http://s8/middle/9b3a3793nc32d386e6e07&690
(江苏省理科总分第一名“王沛璐”的英语总分为111分;江苏省文科总分第一名“姜曾明”的英语总分为112分;南京市文科总分第一名“倪冕文”的英语总分为108分。)
2.课题立项证书
http://s6/middle/9b3a3793nc32d40a18f45&690
3.“课题开题报告”获奖证书
http://s1/middle/9b3a3793nc32d43015560&690
4.“课题研究报告”获奖证书
http://s10/middle/9b3a3793nc32d463335a9&690
5.“课题研究课”获奖证书
http://s16/middle/9b3a3793nc32d51a04f9f&690
6.南京市公开课证书
http://s16/middle/9b3a3793nc32d5641efaf&690
7.本课题研究的相关图书
http://s6/middle/9b3a3793nc32d63120535&690
http://s14/middle/9b3a3793nc32d6b5c246d&690
http://s9/middle/9b3a3793nc32d64840f58&690
参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