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学作品的创作和文化艺术的创新的三个阶段

(2013-08-15 11:42:45)
标签:

文化

分类: 论文

 

 

 

 

 

文学作品的创作和文化艺术的创新的三个阶段

                                                      作者:王显明

  创作,就是创造文艺作品,它如同“创新”,其特点是创造性。文化艺术作品的创作重在于“创”,贵在于“新”。陈言务去,脱出窠臼,攀登别人没有攀登过的巅峰,创造前人没有创作过的文学艺术作品。文学作品的创作它具有一般和特殊两大属性。它的一般属性又有创作的个性特征、创作的实践性特征、创作的创造性特征三个方面,就文学艺术创作的第三方面,“创造性特征”把文学艺术作品的创新又可分成以下三个阶段。

 一、入门

创造性的前提在于要有不懈追求的创新意识。一个爱好文学艺术和想在文学艺术创新上有点成就的人,非得走自己的路。要开创新路子,最关键的是你会不会去寻找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永远是不朽的。中国书画篆刻家李新良教授,他受中国秦汉唐文化的熏陶和“长安画派”的直接影响,其作品厚重古朴,大气豪放,既有对传统的继承,又有技法上的创新。他的篆刻开始步入了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历程,他习书法,稿纸有几小车,真是学富五车。他学篆刻由于很用力现十个指头尚不管用了。他习书法、练刀法沉湎在夏商周的文字里,又从秦汉魏晋明清以及中国当代名家的篆刻作品中汲取营养,几十年来他大量临摹甲骨文、钟鼎文、石鼓文,并反复学习《毛公鼎》、《散氏盘》等艺术作品,其篆刻作品气象正大,运刀张弛有度,字法与大篆相通。逾越了中国三千多年中国前人在篆刻艺术领域形成的高峰,得到了中国书画界,篆刻界的朋友的赞誉。这是李新良在文化艺术上的独特创造。文学作品写作的创造性特征与文化艺术作品的创造性特征是相同的,“与中华民族传统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精神一致,中国古代写作理论十分强调创新意识,刘勰的《文心雕龙》甚至专辟《变通》一章,分析写作中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把在继承基础上寻求创新,作为人类写作活动不断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提出来。与这种对创新意识的正面提倡相一致的,是对写作中陈陈相因、步武古人的坚决否定。韩愈于此讲得最为激烈,他在《南阳樊绍述墓志铭》中说:‘惟古于词必已出,降而不能乃剽贼。’对于韩愈所提倡的‘惟陈言之吾去’,解说者纷纷,其中清人刘熙载的看法表现出对创新意识较为深刻的理解。他在《艺概.文概》中说:‘昌黎尚陈言务去。所谓陈言者,非必剿袭古人之说以为己有也,只识见议论落于凡近,未能高出一头、深入一境,自结撰至思者观之,皆陈言也。’在刘熙载看来,陈言务去不应简单地看作反对语言的因袭,而应当看作反对在立意构思上未能脱出前人窠臼。”张杰的这段话说明了文学创作的创造性特征是不懈追求创新意识。初学写作和初创文化艺术的人,通常会发觉通往文学艺术和文化艺术的殿堂的道路很多,当你选定一门艺术刚抬脚起步时,会发现自己选定的这条路上荆棘丛生,坎坷不平,于是就像“小马过河”一样顾虑,害怕,直至转回去问马妈妈。(这一点在文学和文化艺术创作的实践特征里写文再叙)但是当你另辟蹊径,抬脚试探时,各种困难又出现了。总的来说入门很难。在这里单一地谈一下写作的创造性特征,“写作主体的创造性,表现在写作活动的各个环节,以及写作成果的各种构成因素之中。任何一个写作者,只要他是以主体个性的方式来获得和表达他对客体的某种见解或情感的,就必然会或多或少地使他的写作活动具有创造性。我们就李新良取得的篆刻创造性成果所经历的境界把文学和文化艺术的创造性特征根据宋人晏殊著名的《蝶恋花》中“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来把文学和文化艺术的创新分为第一阶段,入门阶段。

二、努力

创新的基础在于要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在文化艺术上的创新和文学创作等方面,如果你选定了路子和前进的目标之后,这时候就需要全身心的投入,需要的是努力。要创新还需要一定的灵感,这灵感不是原有的,天生的,这灵感而是来自长期的积累,没有积累就没有创新。文学和文化艺术中的任何创造成果的取得,都必然要经历一番艰苦的努力。书画篆刻家李新良教授他的书法以篆书为主,而又与通常意义上的篆书有所不同,篆书的书体本身变化不大,一般人都书的中规中距韵味不足,而他另辟蹊径,将商代龟甲,两周金文,秦篆凝与一体,吸收篆刻的构图和刀法,逆锋起笔,中路行笔,以山水骨法用笔,截笔收笔,把篆书写得凝重而张扬,拙朴而潇洒。大家请看他的书画袋子上的“春华秋实”四个字,就是集百家与一体,缀群芳一字,自成一体。他的这种篆书大受全国各地书画同仁和爱好者的追捧。得到了中国现代美术的奠基者徐悲鸿的徒弟、北京大书法家阿老、书写“西安火车站”几个大字的吴三大先生等的好评。李新良的书法创造成果是经过了一番艰苦努力才取得的。

创新,是一个探索人类和自然界未知领域的活动,需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需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强烈的事业心。如同文化艺术的创造创新一样,文学作品写作中的任何创造成果的取得,都要经过艰苦的努力。诗圣老杜用“语不惊人死不休”来表达他寻求创新的决心,同时也表明了他创造之途的艰难辛苦。唐僧西游千心万苦经过了九九八十一难,最后终于取得了真经。这些事例说明在文化艺术的创造和文学作品写作的创新上,只要具有“衣带渐宽终不悔”的顽强毅力,敢于经历唐僧取经那样的苦难,才能取得创新和创造性的硕果。在这里我们把文学和文化艺术的创造性特征根据柳永《蝶恋花》中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来把文学和文化艺术的创新分为第二阶段,努力阶段。

三、成功

创新的成功,在于要有捕捉灵感的能力,所谓灵感,上面所述,不是天生的,不是上帝恩赐的,而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相遇合的产物,灵感的必然性产生建立在主体长期执著的基础之上,是“功到自然成”的必然结果。灵感的偶然性是不期而至的,要善于捕捉,不可交臂失之。创造的成功还在于为获得成功所做出的积极努力。李新良教授在篆刻和书法两个文化艺术方面的领域里创造了独特的风格,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他并没有自我陶醉在篆刻和书法上的成功,他说:“只有最终取得了真正的成功,才是一个有崇高理想远大抱负的人应有的结局。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所以他又踏踏实实地学习中国画,把篆刻、书法、绘画互相融会贯通。他学习绘画求教于康师尧等老画家学习传统技法,掌握运笔用墨以及各种皴法,为了进一步提高绘画水平,除了按画谱做了许多画以外,还数百次到华山、宝鸡、秦岭、临潼等地到大自然中去写生,为了写生踏遍了咸阳各县的山山水水,师法观察造化,领悟山水、花草、鸟虫鱼画的真谛。体验创作的艰难与乐趣。他的画作《大秦岭》系列充分体现了他在中国画方面的造诣,这些作品用笔以书法入画,浓浓相依,顿挫回旋,巧拙适度,富于节律。其作品处处呈五彩之妙,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似的是形体,似的是神韵。他还有一些颇具新颖的中国画在传统的基础上吸收了西画的色彩和构图,而且把这两者恰如其分的融合在一起,其色彩绚丽,构图出新笔,笔均见功力。总的来看他的画作品具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较强的时代感,达到了绘画领域里一定的高峰。可是他还在继续努力,按他自己的话说,他还没有成功,只是才入门,只是获得预期的结果。才走过“望断天涯路”的阶段,现正在“衣带渐宽终不悔”的路上艰难地跋涉。在文学艺术的创作上还是如同文化艺术的创新一样,一个文学爱好者,一个作家,他(她)某首诗写成了;某篇散文写成了;某篇小说写成功了;某个剧本创作成功了,这只是他们获得了预期的结果,不是全部的成功,要全部的成功,还要继续的努力。因为世界上的事没有绝对的成功,只有不断的进取。唐朝著名的苦吟派诗人贾岛他为了创作句诗,或是诗中的一个词,不惜耗费心血,花费工夫。他曾用几月或者几年时间创作一首诗,写成一首诗后,还在继续努力地创作,后来才有“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绝妙的诗句。请看他的“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就表现出他经过苦心孤诣的苦苦求索之后取得成果时的那种欣喜之情。就古人的贾岛和今天的李新良他们在文学和文化艺术的领域里创新的成果,和还在继续努力。根据宋词人辛弃疾《元夕》中的词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把文学和文化艺术的创新分成第三阶段,成功阶段。

总之,创造性的特征,终归一个“新”字。一招不新,全盘皆输;因循守旧,谈何创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