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晴天比较多的地区幸福感会比较强吗?

(2017-12-23 11:12:04)
标签:

北京大学

心理学

情绪

晴天比较多的地区幸福感会比较强吗?

本文是来自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李同归老师的今日头条--悟空问答--中【晴天比较多的地区幸福感会比较强吗?】的条目。详细内容也请关注李同归老师的今日头条栏目。也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晴天比较多的地区幸福感会比较强吗?


先给大家晒一张我自己的照片吧。下面这张照片是在阴沉沉的那天,正好去了朋友的工作室,就在北京著名的798艺术区附近,被照了这张照片,是否幸福感比较强,不知道。只是因为那天跟朋友谈得不错,算是做个留念吧。所以,至少心情不错。

http://p1.pstatp.com/large/474f00095ead68250189

回到题主的问题上来。这个问题的确很有代表性,常常有在北欧留学和工作的朋友,时不时会问一句,每天在缺少阳光的地方工作,怎么样保持愉快的心情?据说,北欧居民们最感兴趣的就是蒸桑拿,以及日光浴,以此来摆脱缺乏阳光带来的心理上的“灰暗”。

看来天气确实是影响到人们的幸福感了。那有没有科学的证据呢?

心理学家们总是能够满足大家的好奇心得。答案是:有!

心境可以是一种信息源(Mood as information)

Schwarz & Clore在1983年发表了一篇有趣的学术论文。他们认为,天气能够影响到人的心境(Mood),如果人们把心境当做一个做决策的信息源的话,我们可以推测,晴天时进行调查人们会报告更多的生活满意感,而在阴天时,则没有这种效应。但是,如果事先提醒被试当地的天气情况,那么天气作为信息源的作用就会消失。


http://p3.pstatp.com/large/4a340002b2e2339ed9b1

基于这些研究逻辑,他们邀请一位UIUC的女学生,分别在晴天和阴天给伊利诺伊州随机挑选的市民们打电话,“你好,我是芝加哥的某学院心理学系的学生,我们要做一个有关生活满意度的简单电话调查。希望得到你的支持.....”。这里有两组情况,一组是在调查开始前,给被试一些有关天气的提示(天气提示组),指导语类似“顺便问一下,你们那儿的天气怎么样啊?”或者“其实我们也想研究下天气对人们的心情的影响....”,然后再问“总体上来说,你觉得你的生活幸福吗?如果10分表示最幸福,1表示最不幸福,你觉得你的幸福指数是多少呢?”。而另外一组,则没有任何天气方面的提示(无天气提示组),直接问被试“你觉得你的幸福指数是多少呢?”。

结果表明:人们在晴天报告的幸福感(平均数为7.5)要显著大于阴天(平均数为5.4)!但是,后面才是重点:这种影响只有在那些没有提示他们天气情况的那一组才存在!

http://p3.pstatp.com/large/4a320002b408384b7ffc

看来,晴天时我们报告的幸福感似乎真的比阴天的时候更高。Schwarz & Clore的实验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他们提出的心境也是一种信息源的现象引起了心理学家们的广泛关注,后来有很多更精细的研究来揭示这种现象。

为什么“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当然中国的学者们也不甘示弱,在这方面也有非常重要的研究成果。2017年11月27日,我们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王垒教授课题组在《自然》(Nature)子刊《自然 人类行为》杂志发表题为“Regional Ambient Temperature Is Associated with Human Personality”的文章。该工作通过大样本统计分析和机器学习等技术手段,揭示了气候因素中气温与人格特点的关系。在综合了各类自然地理因素之后,王垒教授把目光落在了气象上。其课题组提出了地缘人格的温度理论。人类行为与环境温度息息相关,相比极端的高温与低温,适宜的温度增加了人类探索环境和人际交往的可能性。同时,适宜的温度也决定了劳动生产模式,影响了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左右了选择性迁徙的决策。因此,环境温度是更为源头的影响人格特质的因素。

http://p1.pstatp.com/large/475000097ab641d41be8

王垒教授最初于2010年根据中国多城市性格测量,提出了关键科学猜想,并开始组织大规模数据采集。该课题的难度之一,是必须在一个东西南北地域跨度足够大、涵盖丰富地理和气象差异的国家内(以避免文化差异的影响)收集数据。而且,为了对应足够精确的气象数据,人格数据要以城市(而不是省)为采集点,且该城市要有足够年度数量的各类气象资料。特别地,为了控制迁徙的影响,受测个人要求其和父辈两代人同在一个城市居住,没有发生过“移民”。为此,王垒教授组建了课题组,并邀请国内多所大学研究人员参与开展大规模数据采集,包括辽宁师大张奇教授、苏州大学张明教授、南京师大郭永玉教授。最终,该团队采集了中国内陆59个城市的横跨40年的气象数据(包括气温、降水、气压、湿度、风速等等),同时采集了各城市大学生共计5587人的人格数据(这些人入学前18年居住在与祖籍相同的城市)。跨层回归分析发现,在控制了城市水平的GDP、城市规模、传染病发病率、大米种植面积、小麦种植面积等一系列变量后,城市的温度适宜性显著预测该城市的人格特征(大五人格特质)。具体而言,居住在气温相对适宜(接近22℃)的城市的人,在社交性和稳定性人格维度,也称α因子(包括宜人性、尽责性、情绪稳定性特质)及个人成长和可塑性人格维度,也称ß因子(包括外向性和开放性特质)都显著较高。这可能主要是因为适宜的大气温度鼓励人们更多的户外活动、社会交往、探索、接触新事物。

你如何选择呢?美好生活要靠自己努力

这样看来,你是愿意住在北纬40度,寒冷异常的北京,当一个志在四方的“北漂”,还是愿意去温暖如春、四季长绿的南方都市,享受幸福人生呢?

http://p3.pstatp.com/large/474f0009797c1db5ceed

反正,大多数混在北京的,只能做一个“北漂”了吧。也许,村上春树的“小确幸”,是那些在整天生活在阴天、雾霾、寒冷的日子里的人们的最大追求吧。尽量自我调节,做一个有点幸福感的北漂吧。毕竟,进入新时代的我们,都是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的。

http://p1.pstatp.com/large/4a320002b52223ca953a




晴天比较多的地区幸福感会比较强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