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心理学】不要再晒A4腰啦,他要看你的WHR!

标签:
爱的心理学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通选课程依恋研究 |
分类: 北大课程 |
研究调查了包括中国台湾在内的来自33个国家的9474人的择偶偏好。结果发现无论男女都认为理想对象的核心特质包括相互吸引和爱、可靠的性格、成熟稳重、讨人喜欢的性格。不过,男人和女人在择偶条件上的确大不同。
相比男性,女性更青睐经济前景好、赚钱能力强、有抱负和勤奋的异性。而男性则认为年轻、貌美、身材具有吸引力的女性才是理想的结婚对象。看来男“财”女貌并不只是中国人的专利,而是具有一定的跨文化一致性。其他的研究也支持了这种观点。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女性更愿意找年龄较大、经济前景好、社会地位高、运动能力强、脸孔对称、还有愿意为子女投资的男人做老公。所以,像贝克汉姆、布拉德·彼得简直就是个女人都梦寐以求的好男人。而男人的梦中情人呢,估计就是玛丽莲·梦露或是斯嘉丽·约翰逊的样子了,青春无敌、天使面孔、魔鬼身材。
男性为什么喜欢年轻、漂亮、身材好的女性?
根据进化心理学的逻辑,男性的最大任务就是要开枝散叶,把自己的基因传下去,因此选择具有更强的生殖能力的女性就成为择偶的重要标准。为了胜任这一任务,男性都进化成为天生的鉴赏家,对女人这种艺术品似乎生来就有特殊的审美能力。比如,对年轻的偏好就是因为男性的这种择偶偏好与女性的生育能力密切相关。男性评判女性美的一些线索也反映了女性的繁殖价值。传统观念认为美食由观察者的双眼来评判的,但双眼及其背后的心理机制却是人类经历了数百万年进化而来的。
我们的祖先可以利用两种可以觉察的证据来识别女性的繁殖价值。一是外貌特征,比如丰满的嘴唇、光洁的皮肤、明亮的眼睛、亮泽的头发、健壮的肌肉和匀称的体型,一是行为特征,如轻盈的步伐、生动的表情和充沛的精力。因此,标志年轻与健康的身体线索都体现了生育力与繁殖的价值,这是男性判断女性美的关键因素。
此外,女性的最佳生育年龄是20-29岁。而女性的生育能力是一个n字型曲线。一项对12-19岁的青少年对配偶的年龄偏好调查证实,青春期的男性更愿意接受与年龄稍长的女性约会。而其他研究则显示成年男性喜欢年轻的女性,而年龄越大的男性对理想配偶的女性年龄就会拉大。由此观之,成年男性对年轻女性的偏好反映出他们在选择时对繁殖能力强的偏好。
然而,面容美并不是美的全部。身体其他部分的特征也同样提供了女性的生育能力的线索。这其中,受文化影响最大的审美标准是对体型胖瘦(body fat)的偏好,这与体型所传达的社会状况有关。在食物缺乏的文化里,丰满象征财富、健康以及成长中充足的营养。而在食物相对丰富的文化中,丰满程度和家庭状况的关系刚好倒置,是否纤瘦甚至被用来辨别人们是否富裕。
有意思的是,尽管男性对某种体型的偏好是随着不同文化背景而变化的,心理学家Devendra Singh发现了一种普遍的体型偏好:对女性的腰臀比率(WHR,Waist-to-Hip Ratio)的偏好。在未发育前,男孩和女孩的脂肪比例分布类似。但已进入青春期,就会发生戏剧性的变化。男孩臀部和大腿处的脂肪开始减少,而雌激素的释放使得女孩的下身开始积累脂肪,主要集中在臀部和大腿上部。因此,女性身体该区域的脂肪量比男性要多出40%!因此,在青春期之前,男女的腰臀比(WHR)大致相同,在0.85~0.95之间。而进入青春期后,女性臀部的脂肪堆积造成她们的腰臀比显著低于男性。健康、有生育能力的女性的WHRs大约在0.67~0.80之间,而健康男性的腰臀比在0.85~0.95之间。
有足够的证据表明,WHR是测量女性生育状况的精确指标之一。腰臀比越低,显示出该女性的青春期内分泌活动较早。腰臀比较高的女性在婚后往往更难怀孕,而要怀孕也是在更大年纪的时候。腰臀比同时还是长期健康状况的精确指标之一。糖尿病、高血压、中风以及胆囊病症等往往和脂肪分布有关,而脂肪分布刚好可以用腰臀比而不是总脂肪量来反映。正是腰臀比与健康及生育状况之间的这种关系,使其成为了男性择偶的有力线索。
Singh发现WHR确实是女性性魅力的一种重要方面。在他的一项研究中,要求男性被试对WHR与总脂肪量有差异的女性形象的性魅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男性认为平均体型比更胖或者更瘦的体型都更有性魅力。然而,与脂肪总量无关,男性发现低WHRs的女性最具有魅力。WHR为0.70的女性比WHR为0.80的女性更有吸引力。使用素描的研究和使用计算机生成图像的研究都得出了相同的结果。在另一项研究中,Singh对过去30年的《花花公子》杂志插页模特以及美国选美比赛的获胜者进行了分析,结果也验证了WHR线索的不变性。尽管模特和选美获胜者都比同时代的人要瘦些,但是她们的WHRs仍然约等于0.70。
当然,保持良好的WHR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持之以恒的锻炼。
春天来了,走出家门,到大自然中去锻炼吧!
那是增加你对异性吸引力的重要方法!
参考文献:
[1] http://homepage.psy.utexas.edu/homepage/Group/BussLAB/
[2] http://homepage.psy.utexas.edu/homepage/Group/BussLAB/publications.htm
[3] David Buss著.《进化心理学:心理的新科学》,2007,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