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期《爱的心理学》课程进入第四讲。
对于“爱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心理学家们进行了许多尝试,并秉承心理学实证的研究思路,考虑对“爱”进行客观的测量。从已有的文献中,可以查到最早对这个问题进行客观测量的是心理学家Rubin。
Rubin将浪漫关系描述为“爱”和“喜欢”。而柏拉图式的友情被认为只是“喜欢”。
他假设爱情是可以被测量的独立概念,可视为一个人对特定他人的多面性态度,他从文艺著作、普通常识及人际吸引的文献资料中,寻找拟定叙述感情的题目,经过项目分析、信度、效度考验而建立爱情量表(love
scale)和喜欢量表(liking
scale),每个量表包括13道题目。在他最早报告的研究中,爱情量表和喜欢量表只是中等程度的相关。(顺便提一下,女性r=0.39,男性r=0.60,这可能意味着女性更能分清这两者的区别,而男性呢,容易混淆,提醒各位男士们要注意!)
Rubin认为爱包括以下三个特征:
(1)接纳,依赖(affiliative and dependent need);
(2)提供帮助(predisposition to help);
(3)排他、吸收(Exclusiveness and absorption)。
而喜欢也包括另外三个完全不同的成分:
(1)赞许的评价(Favorable evaluation);
(2)尊敬(Respect);
(3)相似的感觉(Perception of similarity)。

Rubin对爱的二分法的观点对以后爱情分类的研究有很大影响。
在本次讲座中,还布置了一项很重要的期中作业,主要是对自己成长经历进行心理学分析。

至于为什么需要对自己成长经历中一些负性的事件进行分析,讲座时也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了解释。

本次作业实际上是一种自传体记忆的分析,按照Neisser等人的观点,记忆其实一个重建的过程,因此,对于过去经历中的负性事件进行良好的重新构建,重新解释,是调整不良认知的有效方式。相关的研究在Pennabaker等人的报告中可以找到佐证。
希望选修《爱的心理学》的同学们,能够认真完成这次期中作业,并能从中受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