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你是“点赞党”吗?请答题!

(2014-01-10 12:42:12)
标签:

北京大学

社会认知心理学

期末考试

“点赞党”

教育

《社会认知心理学》期末考试题

一.名词解释:(共9题,每题6分,共54分)

     

二.论述题(共20分)

    

三.综合应用题(共26分)

    1.社交网络(SNS)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日益流行。目前在国内使用最为广泛的是微信。在社交网络中逐渐引起人们关注的是“点赞”行为。所谓“点赞”行为是近年来互联网流行语言,指给网络社区中的某一好友发布的一条新鲜事(文字、图片、分享链接)用鼠标或手指在屏幕中点击“赞”按钮。

国内各大社交网站的“赞”按钮功能设置最早来自于国外社交网站Facebook的“like”功能。Facebook网站于2009年第一次加入“Like”功能,根据其官方用户帮助页称,like功能“是让用户可以对于一些关心的留言和页面给予正面回应及联系”。后来这一功能设计被国内各大社交网站加以学习利用,QQ空间2010年开始启用点赞功能;随后百度贴吧也尝试启用大拇指形状的“赞”按钮但随后又取消了这一功能;20131月,新浪微博推出站内赞和站外赞功能,允许用户对其他人的微博进行“赞”但不转发不评论;作为后发平台的微信,更是在朋友圈界面初期就加入了心型“点赞”按钮,并一直沿用至今。“点赞”按钮出现后被全球用户广泛使用,形成一股“点赞狂潮”。《香港经济日报》相关报道援引数据:“按Like是用戶的普遍習慣,……在2010年,按Like的次數,更是以逾10倍速度增長。……平均93%的用戶,每月至少Like一次”。而在内地,“点赞狂魔”和“点赞党”已经成为流行的网络用语和网络文化现象。“点赞党”是指这样一群人,“在论坛上,他们对任何帖子都是‘留名’;在微博、微信、QQ空间里,对于别人分享的内容,连伤心事也一律‘点赞’”。这一文化现象引起了网民和国内外研究者的关注。

结合本课程的学习和课外阅读,针对上述现象,请你用社会认知课程中的观点分析社交网络中的“点赞”行为可能的心理机制。

 (精彩答案,敬请期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